书城文学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11179000000042

第42章 虽为才子,却仕途坎坷

韦庄(836—910)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韦庄作为西蜀花间词人的重要人物,著有《浣花集》。他的词以其“情深语秀”而被后人所喜爱和称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他的词“弦上黄莺语”, 又说“韦端己词,骨秀也”。而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中亦给韦庄的词以很高的评价,称其词“运密于疏,寓浓于淡”。

韦庄不仅工词,而且也善诗。他曾因为写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而被呼为“秦妇吟秀才”,与曾被称为“长恨歌主 ”的白居易并称佳话。就是有着这样才学的韦庄,却仕途坎坷,历经波折。

韦庄出身书香世家,据考证他是中唐大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韦应物的诗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就是那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庄少时家贫,但他却才思过人,一心向学。

年少的韦庄虽家境贫寒,但满腹的才学依然让他对自身与前途充满了自信。所以,待长成之后,也曾过了一段风流潇洒的日子,关于那时的生活,他这样写道“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风流倜傥的少年,立马横斜桥头,凭水临风,风华正茂,引得满楼红袖为之倾倒。那时的韦庄,对才学充满自负,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人如此,词也是如此。在《思帝乡》里,韦庄以女子的口吻,写出了对爱情的勇敢与执着,字里词间也充满了大胆,浓烈以及对爱情的义无返顾: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像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韦庄也希望通过应考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但他却屡试不弟。韦庄在他四十五岁的时候,再次到长安应举,此时却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长安陷于战乱。因应举而羁留长安的韦庄目睹了这场战乱,于是,写出了长篇叙述诗《秦妇吟》。在诗中,韦庄借虚拟的“秦妇”之口,陈述了长安的兵乱情状。《秦妇吟》一诗既出,韦庄的名字也因此而闻名于当时,他也因此而被时人称“《秦妇吟》秀才”。

黄巢战乱之后,韦庄避乱于江南。此时的韦庄已经人到中年,却壮志未酬,虽然江南风景秀丽,但在他眼里,引起的却是满心惆怅。关于这段江南的生活,在他那首著名的《菩萨蛮》里曾有记述: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碧水青天,画船听雨,皓腕凝雪的佳人。美景在眼,美人在侧,心却惆怅。只因功业未立,又让我如何还乡。

韦庄虽人在江南,但他时时不忘的是建功立业,施展抱负。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五十九岁的韦庄终于中进土,为校书郎。从青青少年到年近花甲,可以说韦庄的仕途之路坎坷又曲折,而一介书生,功名未取,又逢乱世,生活之愁苦困顿不难想象。说起韦庄的生活,清代所编的《幼学琼林》一书里称其为“数米而炊,称薪而爨,俭有可鄙”。在唐朝张骛的《朝野佥载》和宋代人编的《太平广记》里也有如下记载:

韦庄颇读书,数米而炊,称薪而爨。炙少一脔而觉之。一子八岁而卒,妻敛以时服。庄剥取,以故席裹尸。殡讫,擎其席而归。其忆念也,呜咽不自胜,唯悭吝耳。

大意就是:韦庄要数米做饭,称柴烧火,肉少一片而能知。八岁的儿子死了,妻子让儿子穿着平时穿的衣服埋葬,韦庄却把衣服剥下来,用旧席子将儿子的尸体裹了出去,敛葬完毕,他又将席子拿了回来。他想念儿子虽呜咽不止,但还是太吝啬了。

后人说起韦庄的生活困顿、说起韦庄的节俭到悭吝,根据也就在这些记载。而实际上,给韦庄下这样的断语是根本不准确的。因为从时间上来看,显然这样的评断是来自于张骛的《朝野佥载》,而实际上张骛是生活于于武后到唐玄宗朝(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的人,而韦庄生于公元836年,前人不可能记后人之事,由此可以断定,只是名字的巧合。加之韦庄的生活,确实可以用“数米而炊,称薪而爨”来形容,于是后人就想当然地以为张骛笔下的“韦庄”就是晚唐词人韦庄,于是就有了后人对韦庄“俭有可鄙”与“悭吝”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