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
11175200000023

第23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是常见的肝脏急性炎症病变。根据患者黄疸的有无、病情的轻重,临床上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两种。本病相当于中医“黄疸”、“胁痛”的范畴,其发生是因湿热疫毒之邪侵入人体,或伏而未发,或内外相召,湿热相合而发病。病邪直中肝脏,侵犯脾胃,郁蒸肝胆,由气入血,气血同病,肝络瘀阻,则发为“胁痛”,胆汁内瘀,溢为“黄疸”。临床上根据其证候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湿热蕴结型、肝脾失调型、脾胃不和型、脾虚湿困型、肝肾阴虚型。治宜清热利湿,调理气血,健脾和胃。

解毒化瘀保肝方

“组成”蒲公英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板蓝根15克,丹参15克,红花5克,郁金10克,茜草10克,栀子1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及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瘀毒蕴结型。症见黄疸或无黄疸,乏力,纳差,厌食油腻,肝区疼痛,小便黄,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数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茵陈黄花汤

“组成”茵陈30克,黄花、丹参各20克,白茅根、丹皮、五味子、当归各15克,鸡内金、云苓、川楝、郁金、甘草各1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益气化湿,疏肝活血。

“用途”适用于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血瘀内阻型。症见纳差,腹满,干呕,尿黄,胁痛,舌淡或有瘀斑,苔黄腻,脉滑数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小儿用量酌减。

柴胡三石解毒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滑石12克,寒水石6克,生石膏6克,竹叶10克,双花6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

“用途”适用于急、慢性肝炎,证属湿毒凝结不开者。症见口苦,口粘,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黧黑兼带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疫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而厚,脉弦缓。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阳黄茜草汤

“组成”茵陈20~150克,山栀5~20克,茜草5~20克茅根10~15克,鸡内金5~15克,枳壳10~15克,双花10~30克,茯苓15~20克。

“制法”水煎2次,共取药汁300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理气化瘀。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症见身黄目黄,小便黄,舌苔厚腻,脉滑数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茵陈栀子汤

“组成”枳实、竹茹、茯苓各12克,半夏、栀子各9克,陈皮、甘草各6克,板蓝根20克,丹参各20克,茵陈24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用途”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湿热中阻型。症见身目发黄,口干口苦,纳差欲吐,肝区不适,大便干,小便黄等。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茵陈败酱草汤

“组成”茵陈、败酱草各30~90克,板蓝根20克,焦白术12克,猪茯苓、紫丹参、车前子各15克,泽泻10克,炒麦芽30克大黄5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解毒,利胆退黄。

“用途”适用于急性肝炎,湿热蕴结型。症见身目发黄,小便黄赤,胁痛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腹胀,口苦,疲乏无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茵陈平胃汤

“组成”茵陈50克,栀子15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川朴15克,炒麦芽15克,生甘草5克。

“制法”上药水煎2次,滤液合并,浓缩至150克。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健脾和胃。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熏蒸肝胆,损伤脾胃型。症见黄疸,发热,体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食油腻,上腹胀满,右胁隐痛,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及肝功异常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每次服75克,小儿酌减。

活血解毒汤

“组成”泽兰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桃仁15、虎杖20克,白茅根20克,栀子12克,贯众12克,生大黄9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退黄。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中阻,瘀热发黄型。症见身目俱黄,恶心呕吐,厌油,疲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赤芍茵黄汤

“组成”赤芍60克,大黄30克,金钱草30克,茵陈15克,川朴12克,枳壳12克,当归9克,甘草9克。

“制法”上药加水500克,煎至一半,大黄后下。

“功效”清热解毒退黄。

“用途”适用于黄疸型肝炎,湿热中阻型。症见身目发黄,纳差,乏力,厌油腻,肝区不适,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用法”每日1剂,饭后顿服。

茵苓柴金汤

“组成”茵陈、白花蛇舌草各30克,柴胡9克,云苓、猪苓、郁金、厚朴各12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用途”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湿热交蒸,熏蒸肝胆型。症见疲倦乏力,纳差厌油,黄疸,呕恶,大便干,小便黄,或无黄疸,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清热利湿退黄汤

“组成”茵陈30克,栀子10克,连翘10克,黄柏20克板蓝根30克,草河车30克,泽兰叶10克,白蔻仁10克,藿香10克,佩兰叶10克,车前子15克,丹参30克,郁金10克白茅根15克。

“制法”大火煎20分钟后去渣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中毒性肝炎。症见黄疸,黄色鲜明,呕吐恶心,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小便黄稠而短,大便于或色灰白,右胁下疼痛拒按,或胁下癃块,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若大便干燥,加大黄10~15克;若泄泻,加黄连6克,苦参9克;伤食者加炒莱菔子9克,炒槟榔9克;若胁肋疼痛者加川楝9克,片姜黄6克;若呕吐甚者加竹茹6克,橘皮9克,黄芩9克;气滞腹胀,加厚朴花9克,大腹皮9克;黄疸较甚,加重茵陈用量60~90克。

银菊茵陈汤

“组成”银花30克,菊花30克,连翘20克,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柴胡10克,龙胆草10克,金钱草50克,滑石30克,竹叶10克,生甘草1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并重型。症见发热,身目发黄,小便黄,厌食油腻,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柴芩茵陈汤

“组成”柴胡、黄芩、山栀、大黄、黄连、茯苓各10克,板蓝根、马鞭草各15克,茵陈3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退黄,健脾益气。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蕴结,肝郁胆阻型。症见身黄目黄,小便黄赤,黄色鲜明,兼腰痛腹胀,口苦纳呆,胁下痞块,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18日为1个疗程。热盛者重用黄芩、黄连、大黄、山栀,加龙胆草12克;湿热盛者,重用茯苓,加滑石、车前子各15克;呕吐恶心者加半夏10克、生姜3克;纳呆腹胀者加神曲12克、麦芽15克。

茵陈板蒲黄汤

“组成”茵陈30克,栀子、大黄、柴胡、枳壳、半夏、郁金、车前子各12克,板蓝根、蒲公英各24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

“用途”适用于甲型肝炎,湿热蕴蒸,肝胆郁滞型。症见纳呆厌油,上腹胀满,面目周身发黄,口干,口苦,呕恶,心中懊侬,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茵栀金板汤

“组成”茵陈15克,栀子10克,金钱草30克,板蓝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藿香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蜂蜜调味。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用途”适用于甲型肝炎,热重于湿型。症见发热,纳差乏力,呕恶,身黄,目黄,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小儿减半。

清解化利汤

“组成”金钱草、板蓝根、丹参、生山楂、赤芍、泽泻各15~30克,陈皮、云苓、车前子各10~5克,红花、甘草各6~1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化瘀。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内蕴型。症见身目发黄,小便短赤,呕恶厌食,发热,乏力,舌红苔黄脉弦滑少数者。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服。

清利滋补肝肾汤

“组成”茵陈30克,丹参30克,郁金10克,板蓝根15克,草河车10克,黄柏10克,白蔻仁9克,山药9克,女贞子9克,川续断15克,菟丝子15克。

“制法”水煎35分钟,去渣取药汁。

“功效”清利湿热,滋补肝肾。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症见黄疸基本消退,精神欠佳,腰背酸困,胁肋疼痛,或胁下癥块,舌淡苔白,脉弦细。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若口苦,加栀子9克,龙胆草9克;若五心烦热,加鳖甲15克,胡黄连9克,地骨皮15克;全身沉重无力,为湿盛伤脾,加薏苡仁9克,杏仁9克,苍术9克。

茵陈丹麦汤

“组成”茵陈、丹参、牡蛎(先煎)、蒲公英各30克,栀子、郁金、柴胡各12克,秦艽20克,山楂15克,大黄、甘草各6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内蕴,热重于湿型。症见脘腹胀,身目俱黄,尿黄如浓茶,胁痛,厌油腻,纳差,便溏,舌白苔薄黄,脉弦数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小儿酌减。

疏利清肝汤

“组成”藿香(后下)、薄荷(后下)、五味子各6克,车前子(包煎)、龙葵、马鞭草各30克,生大黄(后下)3克,滑石(包煎)、生薏苡仁各15克,云苓、枸杞子、白芍各12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柔肝滋阴。

“用途”适用于甲型肝炎,湿热内蕴,伤及阴血型。症见身目黄染。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四子退黄汤

“组成”栀子20克,女贞子、莱菔子各15克,川楝子6克,茯苓、郁金、木瓜、大黄(后入)各10克,木通9克,板蓝根、白茅根各18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疏肝利胆,健脾燥湿,利湿退黄。

“用途”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型。症见发热恶心,纳呆,腹胀,厌食油腻,神疲乏力,身目俱黄,小便黄如桔汁,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黄芪复肝汤

“组成”生黄芪40克,茵陈30克,茯苓、败酱草各15克,生麦芽20克,当归12克,五味子(研末冲服)、陈皮、蒲公英栀子各1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复肝退黄。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蕴蒸,肝脾不和型。症见身目发黄,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善太息,纳食减退,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四肢倦怠,大便溏泻。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补中益气汤加味方

“组成”茵陈30克,生黄芪10克,党参6克,生白术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苍术10克,生栀子10克,猪苓10克,茯苓10克,泽泻6克,黄连6克,滑石10克,生甘草3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健脾利湿退黄。

“用途”适用于病毒性肝炎,脾虚湿盛型。症见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厌油腻,身目发黄,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滑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黄疸明显者加黄芪、党参,加重茵陈、生栀子用量,再加败酱草20克;恶心呕吐,加藿香10克、佩兰叶6克;纳呆,加白蔻仁6克、砂仁6克;腹胀,加槟榔10克,鸡内金、山楂、神曲、麦芽各10克;胁痛,加香附、川楝子各10克;便秘,加大黄(后下)10克;脘腹冷痛肠鸣者加吴茱萸、干姜各6克;鼻衄者加白茅根30克、丹皮10克;谷丙转氨酶不降者加五味子1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

健脾补肾复肝汤

“组成”茵陈30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板蓝根15克,草河车10克,白芍10克,女贞子10克,玉竹10克,川断15克,白蔻仁10克,龟板15克,连翘10克。

“制法”水煎60分钟,去渣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胆,健脾补肾。

“用途”适用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见胁肋胀痛,或胁下癥块,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困,舌淡苔白,脉弦细。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头晕耳鸣,口苦,为胆热上扰,加龙胆草9克、杭菊花9克;五心烦热为虚热,加地骨皮15克,丹皮9克,黄连6克;腹胀便溏,为湿困脾阳,加山药9克,扁豆15克,藿香9克,桂枝9克;口干心烦,为郁热所致,加栀子9克,陈皮9克;舌绛无苔,食欲不振,脉细数,为郁热伤津,加石斛30克,麦冬9克。

滋补肝肾复肝汤

“组成”生地黄9克,山萸肉12克,女贞子10克,菟丝子10克,楮实子30克,玉竹10克,丹皮9克,胡黄连10克,板蓝根15克,连翘10克,郁金10克,丹参30克。

“制法”水煎60分钟,去渣取药汁。

“功效”滋补肝肾。

“用途”适用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后综合征。症见胁肋隐痛,头晕耳鸣,腰背酸困,腿膝无力,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女子带下,男子遗精,胁下有瘙块,舌质红无津,脉沉细而数。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口干口苦较甚者加栀子9克、黄芩9克、麦冬9克;头晕耳鸣者加菊花9克、蝉衣9克;失眠多梦者加合欢花12克、夜交藤9克;腰膝酸软者加川续断15克、金毛狗脊9克。

附子虎杖汤

“组成”附子、白术、干姜、藿香各9克,栀子、山楂、建曲各10克,赤芍、虎杖各15克,薏苡仁3克,滑石3克,茵陈35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用途”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症见全身暗黄,畏寒乏力,纳差欲吐,胁痛,舌淡苔滑,脉沉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气虚加黄花15克;血瘀,加丹参30克;腹胀,加木香10克;便干,加大黄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