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
11175200000021

第21章 便秘

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粪便内所含的水分被过度吸收,以致粪便过于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正常排便规律打乱,每2~3天甚至更长时间才排便1次,严重者排出的粪便性状像羊屎或兔屎样,呈球状,就称为便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工作的紧张,环境的改变,排便习惯和规律被破坏。滥用泻药或依赖药物排便,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肠蠕动无力和肠道干燥。食欲结构的变异,高热量、高营养、高吸收物质摄入过多,粗纤维食物减少,导致排便次数减少或无规律。器质性病变(如肛周疾病、直肠肿瘤、结肠过长等)或见于其它慢性病中。一般说来,短期便秘对人体的影响不大,但便秘长期得不到纠正,直肠内的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中医称便秘为“脾约”、“不更衣”、“大便难”等。并将其分为实秘、虚秘二大类。实秘多为脾胃积热,津伤便秘,或肝脾气机郁滞,肠道传导失职;虚秘多由脾肺气弱,大肠传导无力,或血虚津少,肠失濡润所致。治宜清热泻火,顺气导滞,益气养血润肠。平日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精神愉快,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虚秘通

“组成”蜂蜜、麻油各250克,肉苁蓉、锁阳、晒参各20克,胡麻仁100克,砂仁10克。

“制法”上药研末与蜂蜜、芝麻油混合略加热拌匀即成。

“功效”补肾益阴,润燥滑肠。

“用途”适用于老年便秘。

“用法”每晨空腹服15~30克。便秘改善后酌情减量善后。

芪术地黄汤

“组成”熟地、黄芪、白术各15克,山萸肉、山药、茯苓、麦冬、肉苁蓉各10克,泽泻、丹皮、枳壳各6克,升麻3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益气养阴,泻下通便,畅通气机。

“用途”适用于老年性便秘。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然后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5×0.5厘米胶布上,对准所选耳穴贴压固定,并每日按压3~4次,每次3~5分钟,强度以有胀痛感,耳廓发红为宜。每周2次,两耳交替进行。

补气宣肺汤

“组成”炙麻黄、杏仁、党参、白术、生地、炙甘草各10克,当归、桃仁、火麻仁各12克,生黄芪24克,麦冬15克,生石膏20克。

“制法”上药浓煎取汁250克。

“功效”补气宣肺,润肠通便。

“用途”适用于功能性便秘。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连续服药3日。

调脾通便汤

“组成”白术50克,枳壳、生地各15克,黄芪20克,当归、升麻各10克。

“制法”用适量清水先将药物浸泡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次慢火煎1小时左右,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

“功效”补气健脾助运。

“用途”适用于便秘。

“用法”每日1剂,1次温服,服药后多饮水。

益气活血通秘汤

“组成”党参、茯苓、锁阳、当归、桃仁、生地、熟地各15克,白术、赤芍、红花、火麻仁各10克,山药20克,肉桂、升麻各6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补气活血通便。

“用途”适用于老年便秘。

“用法”每日1剂,分3次口服,7天为1疗程。

升润汤

“组成”黄芪、当归、炙甘草各20克,升麻、防风各1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升阳润燥,补气益血。

“用途”适用于虚证便秘。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味黄芪建中汤

“组成”黄芪、女贞子各20克,桔梗9克,甘草、桂枝各6克,白芍、当归各15克,大枣12枚,生姜3片,饴糖适量(烊化)。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补气养血。

“用途”适用于虚证便秘。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10日为1疗程,一般服药1~2疗程。

调气润肠通便汤

“组成”白术60克,甘草、升麻各3克,生地、火麻仁各30克,当归、槟榔各10克,肉苁蓉、生首乌各15克,酒大黄5克。

“制法”上药浓煎取汁250克。

“功效”补虚泻实,润肠通便,升降凋和。

“用途”适用于手术后便秘。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服。连续服药1周。若兼中阳虚弱加附片12克,细辛3克;若气虚阳微者加太子参30克,重用白术20克;若失眠心烦者加酸枣仁12克,栀子10克。

滋肝扶脾通便汤

“组成”白芍45~60克,甘草25~30克,前胡、枇杷叶各15~20克(以上为成人1剂的量,儿童酌减)。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滋肝扶脾,益阴敛液,宣肃肺气,调畅气机。

“用途”适用于药物性便秘。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芒硝牵牛子洗方

“组成”芒硝、大黄、甘遂、牵牛子各适量。

“制法”以上4味加水煎汤,去渣备用。

“功效”泻热通便,润燥软坚。

“用途”适用于实热便秘。

“用法”洗浴时让药汁不断流动,冲洗脐部,洗浴时间可根据药汁水温而定,水凉即停。

蜗牛麝香糊

“组成”连壳蜗牛5~6个,麝香0.15克。

“制法”先将蜗牛捣烂压成饼状,麝香研为细末,备用。

“功效”清热泻火。

“用途”适用于便秘。

“用法”用温水洗净患者脐部,75%酒精常规消毒,待干后将麝香末纳入脐中,再将蜗牛饼敷盖于麝香末上,然后用塑料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隔日用药1次。

附子丁香牙皂方

“组成”附子15克,丁香15克,制川乌6克,白芷6克,牙皂6克,胡椒3克,麝香少许,大蒜适量。

“制法”以上前6味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10~15克,与大蒜一同捣烂,再加麝香少许调匀,备用。

“功效”温阳通便。

“用途”适用于冷秘,症见大便秘结、腹中冷痛、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喜热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用法”敷于脐部,每天换药1次,便通即停。

栀子大蒜膏

“组成”山栀子15克,大蒜适量。

“制法”先将山栀子研为细末,再与大蒜共捣至烂成膏状,备用。

“功效”清热通便。

“用途”适用于便秘。

“用法”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

当归大黄膏

“组成”当归60克,大黄30克,芒硝15克,甘草15克。

“制法”以上4味研为细末,加水适量,熬成浓稠膏状,备用。

“功效”滋阴养血,泻下通便。

“用途”适用于血虚津少、不能下润大肠所致的便秘,症见大便燥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用法”敷于脐部,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一般于敷药后12~24小时大便即通。

巴豆肉桂散

“组成”巴豆1克,肉桂1克,吴茱萸3克,生姜汁少许。

“制法”以上前3味分别研末,调入生姜汁少许,一同炒热,备用。

“功效”温阳通便。

“用途”适用于冷秘,症见大便秘结、腹中冷痛、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喜热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用法”贴于脐部神阙穴和足三里穴,外以艾卷熏灸,一般用药6~24小时气通便出。

附子川乌蒜方

“组成”附子10克,苦丁香8克,制川乌12克,白芷10克,胡椒6克,大蒜适量。

“制法”以上6味共捣烂,做成药饼,备用。

“功效”温阳通便。

“用途”适用于冷秘,症见大便秘结、腹中冷痛、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喜热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用法”敷于脐部,每天换药1次,便通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