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
11175200000010

第10章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广泛存在于临床的一种现象。通常认为,消化不良是指上腹部和胸骨后疼痛、嗳气、腹胀和肠鸣。进食后可使疼痛加剧或减轻。另外,包括厌食、恶心、排便习惯的改变以及焦虑或抑郁等症群,但通过各种检查,确找不到溃疡或肿瘤的病理变化。目前国际上诊断本病的标准有:①有上述消化不良症状。②内镜检查正常或排除了糜烂、溃疡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③实验室、B超检查或X线检查排除了肝、胆、胰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④追踪随访2~5年,并经2次以上胃镜复查,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本病可见于西医的许多胃肠疾病中。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迄今尚不清楚。由于该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活质量,故对消化不良病人给予精神安慰和作必要的检查以免除对肿瘤的恐惧心理是十分重要的。饮食中应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及睡前进食过量,大部分病人症状可得到缓解。一些进食过少,症状顽固的病人,除以上的措施以外,应给以必要的支持治疗。

调胃消胀汤

“组成”枳实20克,白术、白芍、郁金、内金、厚朴、半夏、莪术各10克,木香、炒柴胡、黄连、砂仁(后下)各9克,炒大黄、升麻各6克,炙甘草、干姜各3克。

“制法”头煎加水400克,取汁200克;第2煎加水200克,取汁100克,2煎混匀。

“功效”调胃降逆,理气消胀。

“用途”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

“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前服。4周为1疗程。

四逆散加味方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木香10克,川楝子10克,鸡内金10克,高良姜10克,小茴香10克,山楂20克,炒莱菔子10克,麦芽2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疏肝健脾,行气除满。

“用途”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15日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寒湿内阻较明显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脾胃虚寒明显者加炮姜10克;胃部胀疼明显者加苍术10克,川朴10克;小便不利者可加茯苓10克,车前子30克。

疏肝安胃汤

“组成”太子参、炒白术、枳壳、丹参各12克,茯苓、白芍、槟榔、莱菔子各15克,柴胡、木香、砂仁各6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2次,取药汁混匀。

“功效”疏肝解郁,益气健脾,行气除满。

“用途”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

“用法”每日1剂,分3次于饭前半小时温服,每次150克,治疗4周为1个疗程。气滞甚者加佛手片、香橼皮、绿萼梅各10克;血瘀痛重者加元胡12克,五灵脂10克;肝胃郁热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6克,乌贼骨15克,浙贝母10克;湿热中阻者加黄连6克,藿香12克。

疏肝健脾汤

“组成”柴胡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麦芽3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用途”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若气机郁甚、疼痛难止可加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木香6克;气虚明显者加炙黄芪30克;若脘腹痞满胀痛明显可改枳壳为枳实10克,加厚朴10克;大便干加生大黄10克(后下);若寒热错杂加黄连3克,干姜6克;久病夹瘀者可加丹参15克,当归10克。

温脾通阳方

“组成”桂枝10克,半夏10克,吴茱萸6克,白术12克,白芍15克,茯苓20克,生姜3片,陈皮4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2次,两煎取药汁300克混合。

“功效”温脾通阳,温化痰饮。

“用途”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20日为1个疗程,可连续服用3个疗程。

饱胀明显者加枳实10克,厚朴10克;便秘者可加生大黄10克(后下);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15克(先煎),煅瓦楞子10克(先煎);呕吐明显者加肉桂6克(后下),干姜6克、小便不利者可加泽泻15克,猪苓15克。

调胃汤

“组成”陈皮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白芍30克,川楝子30克,苏子30克,川军6克,五灵脂15克,败酱草30克,川椒10克,生甘草1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健脾益气,调胃降逆。

“用途”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每日早、晚餐前半小时服用。消化不良加神曲10克,焦山楂15克;泛酸明显者可加乌贼骨15克(先煎);胃气上逆嗳气、呕吐较甚者加旋覆花、法半夏各10克;脾胃虚寒者酌加干姜、桂枝、附子各6克。

巴豆黄连灸脐方

“组成”巴豆粉1.5克,黄连粉3克,生姜汁、麻油各适量。

“制法”以上前2味用麻油调和成饼,备用。

“功效”清热燥湿止泻。

“用途”适用于消化不良,胃痛,便溏泄泻等。

“用法”先滴生姜汁1~2滴于脐中,再将药饼贴上,用艾炷灸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