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白话颐和园
11171400000003

第3章 颐和园全园的中心建筑——排云殿(1)

排云门匾额与楹联

排云门匾额

万象光昭 多祉攸集

排云门楹联

复旦引星辰珠联璧合

顺时调律吕玉节金和

青琐朗晨光尘激六幕

紫渊回斗极瑞辑三阶

迎辇花红星云争烂漫

当阶草碧风雨协和甘

排云门的两幅匾额和三副楹联,其思想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歌颂封建王朝统治的天下是如何之好。其意思,按照前后顺序,分别为:天下万象无限光明,各种吉祥如意的事皆集中在这个地方。太阳升起引导着天上的星辰,群星荟萃;律吕调出四时之曲,各种乐器音调和谐。朝阳照耀着宫门,天地间万里无尘;宫苑之水与斗极星相辉映,祥瑞都集中在皇帝周围。红花迎接御辇,犹如天上风云五彩缤纷;碧草在阶前招展,象征着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今人们游览颐和园,走到排云门前,就会看到一座三间四柱七楼的“云辉玉宇”牌坊临于湖边。不仅如此,人们还会发现排云门左右各有一对铜狮子,与其并列的尚有12座象征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属相石。相传,这12座属相石原为畅春园中的风水压物,后来移至颐和园。

生肖的由来和十二生肖诗

生肖是我国北方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生活习俗,就是将“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亦称“属相”)相配在一起,成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那么自古始,为什么把“十二时辰”和“十二生肖”相配在一起呢?这是与动物在这12个时辰中的活动分不开的。古代人们过的是游牧生活,主要靠猎取禽兽来维持生存,接触的事物比较单一,喜欢观察各种动物在不同时辰中的不同反应,这样时间长了,很自然便把时辰和动物联系在一起了。如鼠多半在子时出洞,故称“子鼠”;牛白天吃草,天黑以后,直至子时前,均处于入睡状态,但从丑时开始反刍,称“丑牛”;寅时,虎已睡醒开始游走觅食,故称“寅虎”;兔从天黑后入睡,直到日出才跑出窝去寻找食物,故称“卯兔”;蛇一般是巳时开始爬出洞外寻食,故称“巳蛇”;马和羊这两种牲畜,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与别的牲畜不一样,马歇午、羊歇未,故分别称为“午马”、“未羊”;猴玩耍了一天,由于疲倦,申时就要安歇了,故称为“申猴”;鸡多在酉时上窝,故称“酉鸡”;天黑后,从戌时狗开始守夜看家,故称“戌狗”;点灯以后,人定亥时(人已经入睡了),而这时猪也开始安歇了,所以被称为“亥猪”;而“辰龙”则不同,因为“龙”这种动物,实际上是没有的,它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想象,由于人们精神上的需要,取其吉祥之意,所以将千家万户吃早饭的时辰,美名为“辰龙”。

此外,“十二生肖”本与“干支”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只是因为我国习惯把“十二地支”用“十二生肖”来代替,年份的“干支”也用“十二生肖”来进行简称,例如带有“子”字的“甲子年”,都是“鼠年”,鼠年出生的人,都属鼠;带有“丑”字的“乙丑年”,都是“牛年”,牛年出生的人,都属牛;其他依此类推。

那么,“十二生肖”究竟始于何时呢?据清代史学家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四中载:“十二属相之说起于东汉,汉以前未有言之者。”

十二生肖诗

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东头。

排云殿

明孝宗(朱祜樘)皇帝于弘治七年(1494年)为给他乳母助圣夫人祈福,在瓮山建起圆静寺。可以说北京著名的玉泉山之旁的瓮山始盛于此。清代时乾隆皇帝下谕旨大规模营建、扩建和改造瓮山和瓮山泊时,不仅将瓮山和瓮山泊给分别改名为万寿山和昆明湖,而且拆除了圆静寺,改建成为大报恩延寿寺。乾隆在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碑记》里说:

钦惟我圣母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仁善性生,惟慈惟懿,母仪天下,尊极域中,粤乾隆辛未之岁,恭遇圣寿六□诞辰,朕躬率天下臣民,举行大庆礼,奉万年觞,敬效天保南山之义。以瓮山居昆明湖之阳,加号日万寿,创建梵宫,命之日大报恩延寿寺。殿宇千楹,浮图九级,堂庑翼如,金碧辉映,□香灯,函贝叶,以为礼忏祝嘏地……

咸丰十年(1860年),大报恩延寿寺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八年(1892年),慈禧下令在大报恩延寿寺旧址重建,并名为“排云殿”。据考证,排云殿的殿名源于晋代诗人郭璞的《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诗句。

排云殿的突出特征 依山筑室,步步递高,黄瓦台阶,为颐和园全园的中心建筑和最富丽的精美建筑。不仅如此,排云殿与其他建筑一起构成了万寿山前山一组精美的大建筑群。可以说从昆明湖北岸的中间码头开始,经过“云辉玉宇”牌坊、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人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从水面一直到山顶,构成了一条垂直上升的“中轴线”。“中轴线”的东西两侧,有四座配殿相配合,相辉映,又有变化多样的复道回廊相沟通,相点缀,使排云殿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排云殿的基本情形 排云殿内檐悬一匾额,上书“大圆宝镜”四个大字。

这一匾额,其内容是对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奉承,说封建皇帝如苍天一样,能洞察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谓“大圆宝镜”,据考证,为佛家语,因为佛家语里有“四智”:一、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洞察一切,如大圆镜;二、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三、妙观察智,谓如来能观智诸法,彻底了解;四、成所作智,谓如来能引诸众生入道,成就本愿所欲作之事(见《成唯识论》)。

排云殿在颐和园万寿山南麓,坐北朝南。它是一座明五暗十左右带暖阁、套室的22间大殿。像这样由多间阁室组构成的大殿,可以说在世界宫殿建筑中也是罕见的。屋顶与紫禁城一样,覆盖着琉璃瓦,远远望去,真是一派金光闪耀。檐下是彩绘檐柱、斗拱,在蓝天、白石台基的映衬下,更加显得美丽而又庄严。

排云殿内,设有九龙宝座,座后为朱漆底嵌珐琅博古的围屏,座旁有一对木雕大“寿”字,座前宝鼎成行。殿内隔扇门等装修,也使用万字不到头的花样,以示长寿。殿内后间分立着两个高大的珐琅人形,名曰“麻姑献寿”。殿内还陈列许多寿礼,无非是玉雕或木雕的老寿星和八仙祝寿之类。

排云殿是一座专供慈禧祝寿举办庆典大礼的大殿。据说,当时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慈禧庆贺生日的这天,排云殿里钟鼓齐鸣、卤簿仪仗威严,钦天监的官员宣布吉时已到,由光绪皇帝领头的祝寿仪式按部就班地进行。

庆典的礼仪活动,大体上是这样的:慈禧端坐在排云殿内正中央的九龙宝座上,周围香烟缭绕。排云殿的前面为二宫门,当光绪皇帝登至二宫门洞时,要向端坐在排云殿内的慈禧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朝廷里的王公大臣们,则要按辈分和官阶分别侍在排云门内金水桥的桥南桥北。三品以下的官员,则全部被安排在排云门外行礼。光绪皇帝在二宫门除了要向慈禧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还要让朝廷内阁的一大学士,代其读一篇事先拟好的寿词。事毕,由总管首领太监领着皇帝登上排云殿的台阶,渐渐跨进排云殿,向端坐在九龙宝座上的慈禧递上寿词,奉上“如意”。慈禧再向光绪皇帝赐“如意”。然后皇帝退出排云殿。紧接着皇后进排云殿,向慈禧行比皇帝所行的大札难度更大的“三跪九叩首”礼。总而言之,每当为慈禧祝寿这天,排云殿真是比“神仙排云出”诗句所说的还要气派。

慈禧六十大寿

对慈禧六十大寿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筹办祝寿庆典使用银两的内容,在《颐和园》一书里,作了比较详实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