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白话颐和园
11171400000002

第2章 万寿山和昆明湖

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有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北京著名的万寿山也是如此。

万寿山的前身,曾被人们称为“金山”或“瓮山”,而昆明湖的前身,曾经被人们称为“金水池”、“瓮山泊”或“西湖景”等。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者才被人们改名为万寿山和昆明湖,并且一直沿袭使用至今。

元代时,“金山”(即今万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就是在今日北京著名的玉泉山旁。

关于颐和园万寿山,曾有一个传说。传说有一位老人在金山偶然挖出一个刻有花纹的大石瓮。人们就传来传去,渐渐就将“金山”改名为“瓮山”了。

当时,瓮山前有一泓由泉水汇聚成的湖沼。那么,何谓“湖沼”呢?其意为比“沼”大,而又比“湖泊”小的水池。怎么称这一“湖沼”比较合适呢?有的人经过仔细琢磨,既不称之为“湖泊”,又不称之为“湖沼”,给取名为“瓮山泊”了。

“金水池”或曰“瓮山泊”的形成,与元世祖忽必烈及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郭守敬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世祖忽必烈不仅非常重视元大都的建设,而且也很重视兴漕运。相传,忽必烈曾经两次命都水监郭守敬引玉泉清水至瓮山脚下,要将“瓮山泊”开发成为京城西郊的一处“大水库”(借今日的一种称谓)。

这样,万寿山和昆明湖的前身“瓮山”和“瓮山泊”就形成了:将开挖“瓮山泊”的土,搬运到“瓮山”上,使“瓮山”增高了许多,从而使“瓮山泊”比以前更深更宽阔了。因此,这个地方,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处山高水阔的风景胜地。乾隆元年(1736年),画家郑板桥曾经到过这个地方游览,并写下《赠瓮山无方以诗》二首。其中一首写道:

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

雨晴千幢壁,云起万松低。

天乐飘还细,宫莎剪欲齐。

莱人驱空马,历历俯长堤。

到了明代,明孝宗(朱祐樘)皇帝于弘治七年(1494年),为给他乳母助圣夫人祈福,在瓮山上建起了一座圆静寺。继孝宗皇帝之后的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照),这位爱游山玩水的皇帝,也看中了瓮山和瓮山泊,而且在瓮山和瓮山泊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起了有山有水的“好山园行宫”,将“瓮山”又改回原名,叫“金山”,将“瓮山泊”改名为“金海”,总称为“好山园”,并取其江南杭州“西湖景”之意,将此处风景别称为“西湖景”。从此这个地方就成为正德皇帝经常来游玩、垂钓和狩猎的好地方。

瓮山和瓮山泊以前的瓮山泊至清代规模就更大了,尤其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筹备庆贺他的生母孝圣皇太后钮祜禄氏60寿辰的名义,下令重修瓮山和瓮山泊,拆毁明代时营建的圆静寺,大兴土木改建大报恩延寿寺,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瓮山泊被挖深,并被扩展了一倍多,其目的是为了准备在湖中训练水师。历史上的汉武帝为征讨昆明,曾在古都长安挖“昆明湖”以练水兵。乾隆皇帝仿效其意,也将“瓮山泊”改名“昆明湖”。湖面比以前开阔多了,达220公顷,占全园面积的3/4。因昆明湖碧波映现着天光云影,所以被誉名为“清漪园”。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载:

瓮山在玉泉山之旁,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明时旧有圆静寺,后废。今上乾隆十五年,于其地建大报恩延寿寺,命名万寿山。并疏导玉泉诸派,汇于西湖,易名曰昆明湖。设战船,仿福建广东巡洋之制,命闽省千把教演。自后每逢伏日,香山健锐营舟兵于湖内按期水操。若其经流,则自绣漪桥南入长河,引流入京城,绕紫禁城而出,归通惠河通济漕渠,灌溉田亩,实万世永赖之利也。皇上御题额日清漪园,有御制昆明湖记、清漪园记,恭载卷内。

这次改造相当成功。将昆明湖分为3个主要的水域,根据每一水域的需要,点缀上岛屿。其三岛分别为“南湖岛”、“团城岛”和“藻鉴堂岛”。它们象征着自古传说的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每一岛上都建有亭台楼阁,湖畔筑殿堂寺院。这些建筑随着阴、晴、雨、雾,日、月、虹、霓及春、夏、秋、冬而变换着它们美丽的风姿。即便是冰封雪冻的季节,昆明湖上的琼楼玉宇也使人流连忘返。正如乾隆皇帝御笔题诗所说的那样:“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然而,极为可惜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举世闻名的万寿山清漪园附近的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统称“三山五园”)都毁于战火。清漪园除个别建筑外,其余皆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