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白话颐和园
11171400000001

第1章 颐和园“装景”艺术

颐和园的前身名为“清漪园”,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毁于英法联军的战火。光绪十二年(1886年),按照慈禧的旨意,清朝廷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其时,光绪皇帝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慈禧不得不假意表示要归政养老。在这种情形之下,光绪皇帝为了表示孝敬之意,博得母后的欢心,将建造的这座皇家园林,御笔题额,名曰“颐和园”。

颐和园因为是皇家的宫苑,为了区别于一般性质的园林,所以将其正门称为“东宫门”,门匾额“颐和园”三个大字,就悬挂在东宫门的上方。

“颐和”二字,其意为颐养天年,安享太平。因此,匾额“颐和园”三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颐养天年,天下太平之园。

“颐和”二字,其来历是取自紫禁城内“颐和轩”(在紫禁城东路宁寿宫后区中路养性门内)之“颐和”之意。颐和轩为乾隆皇帝准备养老的地方。对此,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在诗作中曾云“此时仍尽瘁,他日拟颐和”,意为“他日”准备打算颐养天年,安享太平之福。

其实,“颐”原为《易经》的卦名,《序卦》云:“颐者养也。”不仅如此,在《易·颐》第二十七里,更进一步指出:“天地养万物,以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颐和园,不仅在中国著名,而且世界闻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座皇家园林。

这座皇家宫苑,最突出的特征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历代园林“装景”艺术的优良传统,博采我国大江南北造园高超手法的长处,并且兼有北方山川雄浑宏阔的气势和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天然之奇的风韵;不仅如此,还兼蓄自古帝王宫殿的富丽堂皇,以及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与宗教寺庙相结合的庄严肃穆,既气象万千,又协调和谐,恰到好处,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瑰宝。

那么,世界闻名的颐和园,这座人造的皇家宫苑,其主题究竟是什么呢?

颐和园东宫门前牌楼,其题额“涵虚”和“罨秀”所包含的意思,就已经给人们点出来了。

“涵虚”,是强调相当清幽、恬淡,非常宁静的环境。其实,“涵虚”一词,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早就已经被文人墨客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例如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孟浩然云:“涵虚混太清”;南宋著名的诗人朱熹云:“萧然万籁涵虚清。”

而“罨秀”(“罨”,音掩)一词,则是比喻颐和园的风景如画。例如,我国历史上,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云:“疑香薰罨画,似泪著胭脂。”“罨”与“秀”相结合,则就表示颐和园风景如画之意。

随着“造园综合性的美”不断地向前发展,向前进步,园林的古建筑群,其所以能够出现变化的新格局,主要的原因是“造园”属于一种综合艺术,是集美学、土木、植物等各种科学于一炉而集其大成者。所以,“造园”应兼有人为性质的一一胜于天然之奇,浓丽应高于错综变幻之美……因此,“造园”出现新变化,属于一种必然。

颐和园中有许多精美的古建筑——宫殿群、楼、台、亭、阁、轩,等等,其中有的就已经冲破了以前的那种传统性的格局,而出现了因地制宜的变化。如精美的古建筑长廊,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它依山面湖,依山势而曲,游人行走其间,既可移步换景,欣赏湖光山色,又能使游人观赏到各具内容、无一雷同的大小1400多幅苏式彩画。造园艺术大师们将精美的古建筑长廊同万寿山与昆明湖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而又恰到好处,使长廊成为点缀和丰富颐和园山水画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颐和园并没有离开这样的事实:它毕竟是属于皇家御园,不可能不受古建筑“均齐划一”传统性的正统格局的影响。如万寿山前山的一些精美的古建筑,就是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颐和园内规模相当大的主体建筑群。以山脚下的“云辉玉字”牌楼为起点,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其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古碑等,其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等。显然,规模相当大的这组建筑群,保持了古建筑讲究“中轴线”和“左右对称”传统性的基本格局。

颐和园中的许多精美的古建筑,从“造园装景综合艺术”角度上看,它毕竟冲破了古建筑从前的那种传统性的“均齐划一”,缺乏错综变化的无趣的正统的基本格局,而出现了因地制宜的新格局。古建筑配置形式的多样化,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传统性的“均齐划一”的精美古建筑的正统格局的基本特征,使颐和园内精美的古建筑,显得更加精美。如万寿山后山,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至今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等;山下,前山除了有精美的古建筑长廊外,还有知春亭、十七孔桥、仁寿殿、乐寿堂、德和园及大戏楼,等等。

总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着高度的智慧和才华,运用山水画手法,经过造园“装景”,将其艺术性地剪裁和提炼,将自然美景浓缩在296公顷的土地上。把颐和园建造成一个将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结合起来的典型的园林美景,人们观赏后,无不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