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白话颐和园
11171400000018

第18章 西堤六桥

西堤 颐和园里的西堤,是清乾隆年间修清漪园时,为了配合颐和园造园装景整体上的需要,仿著名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而建的。

颐和园,每年一到早春时节,这里的景观格外不一般,柳条吐绿,桃花放红,一条色彩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的岸边上。人们行走在长堤上,宛如漫步在江南三月的西子湖畔(杭州西湖),其佳景真可堪称为“西堤春晓”,或叫做南有“苏堤春晓”,北有“西堤春晓”。再加上点缀上了相当精美的古建筑——西堤六桥,这样,将昆明湖西边的西堤装饰得更加美丽了。

西堤六桥 《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载:颐和园内“西堤之北为柳桥,为桑苎桥(后改为豳风桥),中为玉带桥,稍南为镜桥,为练桥,再南为界湖桥,桥之北为景明楼……西堤六桥并直亘昆明湖。”

豳风桥 它是一座平面长方形的屋桥。但从它的造型来看,可以说基本上与练桥相近似,亦为亭式桥,或曰亭桥。其桥西,则有耕织图、水村等景点,颇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据《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同》载:豳风桥原名“桑苎桥”。那么为什么被改名为“豳风桥”呢?

传说其原因是“桑苎”发音相近似“丧主”,而老佛爷慈禧的丈夫文宗(爱新觉罗·奕伫减丰皇帝”“伫”与“苎”同音,尽管奕伫已驾崩多年了,但仍然是要讲究避讳,所以“桑苎桥”就被改名为“豳风桥”了。取这个名,是《诗经·豳风·七月》篇的“豳风”之意。桥西有仿江南乡村的景点,又照顾到原“桑苎”的含义,这样,就两全齐美了。

练桥 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在镜桥之南,为清代时的清漪园的旧名。这座桥为四角重檐攒尖顶,供观景与休憩之用。

这座桥,其名的由来,可以说是取意于南朝诗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在《画鹰》诗里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练,其本意为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然而,这里是指水流之势的特点如“练”,即昆明湖之水,南流之势似如匹练,所以这座桥被命名为练桥。

柳桥 西堤六座桥中的这座桥,也是相当精美的,据说是清漪园被改名颐和园时,才被改名为柳桥的。然而这座桥的取名,据考证是出自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

乾隆赋诗云:

著个轻舠弄拍浮,漾沿直到柳桥头。

漫漫晴落谢家雪,却似山阴访戴游。

玉带桥 西堤第三座桥,名曰玉带桥。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桥拱高而薄,造型轮廓为流畅挺拔的曲线(尤其是在摄影图上看,相当明显),其桥身、桥栏,皆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被命名为“玉带桥”。其桥的题额、对联。均为乾隆皇帝所书。

《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一书云:

玉带桥对联(东面):

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

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意思是:湖中的玉带桥好比一弯黛眉平放在明镜之上,又如百尺虹光横照在水晶帘中。

玉带桥对联(西面):

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

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意思是:过了此桥就仿佛到了海外仙洲,接近了天上星河;景色如同蓬莱仙境,瑶台琼阁在湖畔分外秀丽。

镜桥 在玉带桥之南的这座精美的古建筑——镜桥,据有人考证,认为这座桥的取名是取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秋登宜城谢胱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

乾隆皇帝作诗云:

匪拖虹影讵拖绅,何处空间可著尘。

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

界湖桥 西堤第六桥,名曰界湖桥。它位置处于西堤最南端,界于两湖之间。乾隆皇帝因为此桥没有人写过诗,在雨后兴致十足地作了一首诗:

水周堂畔舣轻舻,便可登舟畅浦娱。

既以清闲揽景绘,亦因余兴补吟觚。

堤长横亘东西界,桥六首分内外湖。

而我农桑为要务,先从耕织阅佳图。

景明楼 在练桥与界湖桥之间,这座相当精美的古建筑,据说是仿岳阳楼而建的。乾隆皇帝亦有诗咏景明楼:

一缕长堤隔湖水,于堤宽处构斯楼。

春和因忆仲淹记,左右由来无不宜。

堤亘明湖迥置楼,春和佳概雅相投。

汀兰岸芷晴舒暖,绿柳红桃风拂柔。

布席只疑天上坐,凭窗何异镜中游,

鹅鹊凫雁烟波阔,岂必无心独野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