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白话颐和园
11171400000017

第17章 昆明湖中的“三岛”

颐和园造园“装景”的艺术大师们,将其建造成为有山有水——万寿山和昆明湖,并巧妙“装景”点缀上了许多精美的古建筑——楼、台、亭、阁、殿、堂、轩、斋、廊,在昆明湖中恰到好处地装景点缀上了三岛——南湖岛、藻鉴堂岛、治镜阁岛,以此象征自古传说中的“三神山”。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自古传“海中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从现有资料看,这是最早的记载。从此以后,“三神山”的名字,就逐渐在不少的文学作品里出现了。我国有的风景区,不少精美的古建筑其取名,有的就取其“蓬莱”名曰为“蓬莱阁”,或曰蓬莱仙阁;有的就取其瀛洲的一个“瀛”字,如北京中南海的“瀛台”就是如此。

其实,按照实际情况来说,人们早就认识到传说的“三神山”是不存在的。对此,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亦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昆明湖分为三个主要水域,并将每一水域,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点缀上一座岛屿。这三座岛屿,把虚幻的仙境展现于皇家御园或曰皇家园林,寄托着封建帝王所求长生不老的幻想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昆明湖中的“三岛”,其“装景”点缀的不论是亭、台、楼、阁,还有殿、堂、寺院,随着春夏秋冬四季规律性的变化而变换着它们的美丽风姿。

南湖岛 岛上的主体建筑是涵虚堂,南有露台,绕此石造雕栏。涵虚堂在南湖岛“广润灵雨祠”北,“云香阁”建筑两北处。清漪园时为“望蟾阁”,仿武昌著名的“黄鹤楼”而建造的。

从颐和园造园装景整体上来讲,可以说南有涵虚堂,北有排云殿、佛香阁,隔湖相望,的确使其风景格外不一般。

乾隆曾赋诗精心描绘南湖岛的美丽:

一径石桥通,崇台迥据中。

四时延座景,八面纳窗风。

霄映漪光碧,波含倒影红。

隔湖飞睇者,望此作蟾宫。

又诗云:

高阁湖心号望蟾,每来小坐未曾淹。

何当坐里拔金镜,为忆阶前响玉籤。

虚阁情知景无二,因缘时见晓余尖。

却欣八面珠帘卷,水色山光取次拈。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成丰十年(1860年),涵虚堂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改为一层,即今日人们所看到的。

这里特别需要说一说的是,过去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年年都能够有个丰收的好年景,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龙王”身上,于是就出现了讲究在水边岸上修建龙王庙。颐和园就将龙王庙建筑在南湖岛上。龙王庙门上刻着“广润灵雨祠”,是乾隆皇帝的儿子——仁宗嘉庆皇帝御书的。

这个匾额,还有一个传说。说有一年京城久旱不雨,眼看着颐和园南湖岛里的水要干涸了。嘉庆皇帝从圆明园来到了颐和园南湖岛上的龙王庙拈香祈祷,向龙王求雨。礼毕銮驾回到圆明园,尚未坐定,就听见雷声隆隆,下起了瓢泼大雨,喜得嘉庆皇帝立即写出了“广润灵雨祠”这一龙王庙的门额。

还传说,宋真宗赵恒曾诏封四海龙王,封西海龙王为广润王。因颐和园昆明湖曾名为“西海”,或曰“西湖”。所以就取其“广润灵雨祠”作为岛上龙王庙的门额了。

藻鉴堂岛 在颐和园西堤的西侧——养水湖中的岛上有一座精美的古建筑,名曰为藻鉴堂,它是清漪园的旧名。

《今日北京》一书里,对藻鉴堂基本情形,作了这样的描述,“在颐和园西南湖中,为园中小园林之一。清乾隆年始建。内有藻鉴堂、烟云舒卷殿、春风啜茗台等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重建。”

乾隆有诗云:

湖上构疏轩,湖色窗中滟。

虚明涵万象,名之日藻鉴。

谋目对有本,澄心看不厌。

掠珠燕颉颃,吹□鱼喁□。

秋夕月娟娟,春朝风潋潋。

于水彼曾云,于人吾方念。

治镜阁岛 昆明湖三岛中的治镜阁岛上的治镜阁,其所以取其一个“治”字,其意为“治理”之意,“镜”为明察政治。

不论什么时候,也不论什么性质的社会,就其“明察政治”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治镜阁,它的位置在西堤西侧湖中,是乾隆皇帝当政期间建造的,其阁名为清漪园时的旧名。治镜阁岛上的治镜阁,原为三层精美的古建筑,下层为圆城,故俗称为“团城”,该岛俗称为“团城岛”。其团城,有四门绕以曲池中,复为重城有四门。

乾隆有诗云:

湖中峙城阁,向题日治镜。

是盖有二义,申之以斯咏。

一日镜古治,善政与恶政。

一日镜今治。敬胜及怠胜。

敬则其政善,民安与俗正。

怠则其政恶,君骄而臣佞。

敢不戒其怠。犹恐驰兹敬。

求治忌太速,亦足滋为病。

无逸而有为,永言励吾行。

然而极为可惜的是,此阁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并且至今仍然为废墟,未被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