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白话颐和园
11171400000016

第16章 十七孔桥

桥最初叫“梁”,或叫“徒杠”。据史籍记载:秦以前,将桥叫做“梁”,或“徒杠”,直到三国时期,也还将桥叫“梁”。如三国魏文学家嵇康在《琴赋》载:“乃相与登飞梁。”再如《孟子·离娄下》载:“岁十一月,徒杠成。”有关桥的记载,始见于《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桥。”对秦以前将桥称作为“梁”或“徒杠”,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作了说明:“梁,小桥也,徒步作也。杠,横木也。”其实所谓“杠”,就是架于水上,横亘如梁,仅供徒步之用,这种简单的桥被称作独木桥。

仅有供徒步之用的独木桥,不能完全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因而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交通桥。古时的交通桥,依外观及结构性质分,约有梁式之桥、拱桥、绳桥三种不同的形式。梁式之桥,则大体上可分为柱桥、浮桥、飞桥,等等;拱桥大约有五边形拱、圆拱、瓣拱、平拱、尖拱、椭圆形拱等;绳桥有竹索、藤索及铁索之分。绳桥盛行于陕、川、黔、滇诸省,盖因山溪深谷急湍,不能建立柱墩之桥身,故悬长绠为渡。

我国最早的一座石柱墩桥是位于西安市以东10公里,横跨于灞水之上的灞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初,秦穆公与东方诸公争雄,改滋水为灞水,就修建了桥梁。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王翦伐荆,“始皇亲自送至灞上”。汉时,高祖刘邦亦曾到过灞上。隋开皇三年(583年),又在秦汉桥南修了南桥,后经历代重修,这就是现在的灞桥。

古灞桥是沟通长安与潼关以东广大地区之间的咽喉要道。由于人们常常在灞桥送往迎来,所以,产生了许多引人入胜的诗情画意,南北朝的《三辅黄图》里,就有“跨水作桥,都人送客到此,折柳为别”的记载。

这种折柳相送的生活风俗逐渐形成,并被沿袭下来。每当春夏之交,灞桥沿岸,翠柳低垂,与碧绿的灞水相映,其景格外绮丽动人。唐古都长安城人送客,讲究送到灞桥,折柳赠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就是著名诗人李白描写送友人至灞桥赠别时的情景。

如今,经过整修的古灞桥已焕然一新,灞桥风姿更加动人,它既是交通桥,又是供人们游览的文物桥了。

全国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590—608年),此桥在河北赵县,原名安济桥,因赵县又称赵州,又称赵州桥。唐中书令张嘉贞《石桥铭序》曰:“赵郡交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

赵州桥为单孔,圆弧,南北向,全桥长50.82米,宽9.6米,由二十八道独立石拱纵向并列砌筑,净跨37.35米,跨度大而弧形平。桥拱肩敞开,大石拱上两端各建两个小拱,靠桥堍的两小拱净跨3.81米,近桥中央的两小拱净跨2.85米。

唐中书令张嘉贞之所以说赵州桥“制造奇特”,是很有道理的。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座桥的设计,既能减少水流的阻力,又能减轻大拱券和地脚的载重,这种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形桥,可以说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从这座桥的装饰来看,也巧夺天工。主要表现在桥两侧栏板和望柱雕刻精美,跌宕多姿,并且由于桥身巨大空灵,寓秀逸于雄伟之中。

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为大型拱桥,其有与一般石桥不同的美,给人以曲线优美柔和之感。当游人身临其境时,就会发现其拱洞倒映于水中,呈现出珠链般的圆环,使湖面景物平添无限姿色,将颐和园衬托得格外优美。

颐和园里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十七孔桥,是为了配合颐和园全园景观整体布局上的需要而设计的。它冉东堤通向南湖岛,桥长150米。人们游园时,无论是漫步堤边,还是泛舟湖上,放眼望去,十七孔桥犹如雨过天晴出现的长虹卧在昆明湖的水波上。十七孔桥被人们誉为“昆明湖上的第一桥”,在全国所有的古典园林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十七孔桥与其他桥不同的是兼有苏州金带桥和北京卢沟桥的特点,桥栏望柱上雕有神态不同的石狮544只。石狮威武凶猛,形象生动。其桥上联额,均为乾隆皇帝所出。

十七孔桥题额是修蝀凌波。“修”,长也。“蝀”,即“螮蝀”,就足指“虹”。《尔雅·释天》解:“虹”,亦作螮蝀。十七孔桥是座比较长的桥,其题额意思说,十七孔桥如长虹一般凌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

十七孔桥还有一个题额是:灵鼍偃月。鼍,又叫鼍龙,即扬子鳄,古人迷信,故称“灵鼍”为一种“神兽”。“偃”,意为“卧”。该题额意为:十七孔桥犹如鼍龙横卧在昆明湖上,如偃月一样美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