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白话颐和园
11171400000014

第14章 颐和园长廊(3)

到唐高宗李治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了储藏经卷等实际需要,在朝廷的支持下,亲自参加设计,在长安城南大慈恩寺内,依照印度建筑形式建造了一座大雁塔。塔为5层,高63米。现在人们看到的大雁塔,是武则天时改建的,高为10层,由于战争的破坏,只留下7层,高64米。此塔原名为“大慈恩寺塔”,“大雁塔”则是后来的称呼。关于将“大慈恩寺塔”呼之为“大雁塔”,其说法不一,但据《天竺记》一书中记载:“噺亲国有迦南佛伽兰(殿),穿山石,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故后世逐渐将“大慈恩寺塔”呼之为“大雁塔”了。

三英战吕布 其典故取自《三国演义》。故事情节大体上是这样的:东汉末年,董卓控制朝政,凶狠专横。一时间逼迫得当时各路诸侯,不得不举袁绍为盟主,带领各自的兵马讨伐董卓。董卓亦不示弱,立即派他的部将华雄出来迎战,连战数合,杀死对方不少将士。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充任刘备马弓手的关羽表示愿去斩华雄的首级。曹操一旁见了,打心眼里敬佩关羽,叫人斟热酒一杯,让关羽饮了上马,关羽大声说:“酒先放在这里,待我去上阵将人头拿回来再喝!”话音刚落,他就拍马出阵。没有多大一会儿,关羽手提华雄的人头进了军帐。那杯酒还没有凉,用手一摸还温热呢。董卓一听说他们的部将华雄被关羽杀死了,心里就开始有点慌了,不得不派出名将吕布率领15万大军驻守在洛阳之东的虎牢关。袁绍派八路大军赶到虎牢关前。两军对阵,在虎牢关激战,吕布连杀对方数员将领。张飞一看这种情形,眼睛也红了,催马冲杀上去,连连战了有50个回合。关羽见张飞也战胜不了吕布,立刻出阵,挥舞起青龙偃月刀,前去助战。二战一,三匹战马,一时间丁字阵摆开,厮杀30个回合,不分胜负。刘备见此情形,擎宝剑斜刺杀将过来,三个人将吕布围在当中,轮流厮杀了一阵,亦不见胜负。吕布渐渐觉得难以招架,便立即向刘备虚晃一戟,拍马就冲出了包围圈,逃回虎牢关去了。

颐和园长廊彩画,内容十分丰富,多取材于《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长篇小说和民间神话故事、传说。要把每幅画的故事都说出来,非有非常广博的知识不可。以上选的,只是大家熟悉的几则而已!

在北京古建筑上能够观赏到旋子、和玺和苏式彩画。

旋子彩画、和玺彩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在彩绘发生、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在木结构的建筑上产生或曰出现施彩的情形,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据史书记载,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在木结构的建筑上,出现了红色涂料的记载。到了秦汉时期,可以说在木结构的建筑上,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套装饰点缀性的彩绘。

秦汉时期,不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贵族,在建筑梁柱等木质物件上,相当讲究地进行装饰点缀性的彩绘。

在宫殿柱子上涂丹色,例如在斗拱、梁架、天棚等处施彩绘;点缀性的装饰罔案,一般多采用龙纹、云纹;并逐渐出现采用了“绫锦”织物纹样,称之为“锦纹”。据史料记载:秦咸阳宫的点缀性的装饰,就是木衣锦绣,土被朱紫。汉代宫殿是以椒涂壁,被以纹绣。宫殿内,其墙面点缀性的装饰一般多用各种丝织品、刺绣等,使其环境富丽堂皇,优美舒适。

到南北朝时期,自佛教与东汉永平年间传人中国后,受佛教的影响,又产生了新的彩绘点缀装饰性的图案。如卷草纹、火焰纹、莲花、宝珠、曲水等。这些彩绘点缀性的图案其影响深远,从隋唐直至五代,尤其是云纹、龙纹、凤纹、绫锦纹、卷草文等,始终是彩域中主要和典型的图案。

现在保存最早也比较完整的彩画,有敦煌莫高窟431号窟廊彩画,是红底上间青绿纹样。

宋代彩画,其突出的特征是多用叠晕画法,使其颜色步步由浅到深,或者是由深到浅,富于变化,柔和无生硬感,极少用金,呈淡雅风格,在宋代《营造法》一书里,我们能观赏到。

建筑梁柱等木构件上的彩绘,发展演变到元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名曰为“旋子彩画”,但是并不十分成熟,就其整体色调来说,已经南早期多用暖色而转青绿等冷色为主了。

元代时,旋子彩画其所以会得名,主要的原因就是图案纹样多,在建筑梁柱等木构件上采用的比较多。

明代建造的宫殿,其施彩多以“旋子彩画”为主,其点缀性的装饰彩画图案日益完善和成熟了。

例如,紫禁城的“金銮殿——太和殿”的彩绘就是属于“旋子彩画”,非常可惜的是,现保留下来明代时的“旋子彩画”可以说已凤毛麟角了。为什么?因为彩画所用的原料很难保持久远,用桐油、胶和植物或矿物颜料调制而成的色彩,并不耐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淋和日晒。“金銮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三年(1646年)始称今名。也就是说名有变化,其施彩也会有变化。紫禁城现在保留下来的彩绘彩画,多为清代晚期的重绘,“三大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的外檐和内檐彩绘彩画,可以说是清代晚期施彩的重绘而已!

明代彩画实物仅在个别宫殿的隐蔽处才能找到。如东六官钟粹宫梁架上,西六宫储秀宫桁条上,南薰殿等处尚有遗留。其中南薰殿额枋与七架梁上的明代旋子彩画布局灵活,纹样自由秀丽,是研究明代彩画的可贵实物。

清代出现的“和玺彩画”、“苏式彩画”,现在从北京的古建筑上还能够看到。

旋子彩画出现于元代。根据其用金量使用的多寡,还细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等。

在这几种当中,以“金琢墨石碾玉”为最高等级,一般的宫殿是不允许使用这种“金琢墨石碾玉”的旋彩的。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只有紫禁城内的“慈宁门”尚存。

在几种不同的旋子彩画中,“金线大点金”为第二等级,与“金琢墨石碾玉”一样,一般的建筑是不允许采用的。今日,在紫禁城的四座“角楼”上人们能够看到“金线大点金”的旋子彩画。还有,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或曰神武门,采用的就是“墨线大点金”的旋子彩画。

清代的旋彩,在继承前代传统彩画的基础上,在取材和制作方面,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其特征是集历代彩画的精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形成了清代宫殿建筑等级中最高等级的彩画形式。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建筑宫殿的艺术大师们,根据其细部图案的变化,又将“和玺彩画”分为:金龙和玺、金风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龙凤蕃莲和玺等,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例如,“金龙和玺”的彩画为最高等级,只能用于“真龙天子”——皇帝登基、理政的场所,如金銮殿和“内廷”的乾清宫、养心殿等精美的宫殿建筑上。在皇家禁苑里的重要建筑中,亦可使用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例如颐和园里的主体建筑佛香阁等。

“龙凤和玺”的彩画为第二等级,只能用于帝后妃嫔居住的宫殿,如坤宁宫和东西六宫等。在祭祀天、地坛的坛庙,例如,天坛的祈年殿、“皇穹宇”等,也可以用“龙凤和玺”的彩画。

“龙草和玺”的彩画,可使用于皇城的重要城门、宫门、楼阁,如端门、雨花阁等,及其重要的庙宇,如雍和宫等。

“龙凤蕃莲和玺”的彩画,在东六宫中的承乾宫的建筑上,人们还可以看到。

“金风和玺”,人们在其“内廷”坤宁宫的东西暖殿的建筑上,可以看到。

清代建筑上的彩画,苏式彩画亦出现在宫廷的建筑上,但多用于皇家园林中。

苏式彩画因起源于苏州而得名。当宋朝南迁,金中都定鼎之后,苏式彩画形成两种流派,分别发展。

在北京的称为北方苏式彩画,其特征是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在苏州的称为南方苏式彩画,其特征是以锦纹为主;不论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苏式彩画”,都有别于“旋子彩画”、“和玺彩画”,其不同之处表现在苏式彩画在于枋心和包袱。

所谓“枋心和包袱”,就是在房屋檩枋的中部绘出一个下垂的半圆形的云形边框,在其中绘画山水、人物、花鸟等。例如,颐和园长廊的彩绘、皇宫紫禁城东西六宫及其外东路的宁寿宫区域内的彩绘就是苏式彩画。

总而言之,北京无论是紫禁城精美的建筑,还是皇家的禁园中南海、北海、颐和园内的许多精美的古建筑,还有北京著名的天、地、日、月坛精美的古建筑,等等,其大面积辉煌绚丽的彩画流传到令天,我们欣赏后还能得到彩画艺术美的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