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白话颐和园
11171400000013

第13章 颐和园长廊(2)

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兰衫,六镑黑,木腰带,阔三寸余。一脚青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城乞索,持大拍板和三尺余,带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

歌辞极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测。

但以钱与之,以长绳穿,拖地行,或散失亦不回顾。或见贫人即与之,或与酒家。周游天下。人有为儿童时至,及斑白见之,颜状如故。

后踏歌于濠梁,酒楼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折板,冉冉而去。

传说,蓝采和还是位流行歌手,歌不离口。最有名的“踏歌”:

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

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骑鸾风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何仙姑 传说她是唐代时广州增城的一位女子,住在云母溪。说她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因为天天吃云母粉而成神仙。她行走如飞,每天往山中采果奉母。还有一种传说,说何仙姑本为宋永州道姑,士大夫多趋询休咎,甚为著名。

因与吕洞宾的传说起同时,后人又附会为另一传说:吕洞宾所超度的赵仙姑(姓赵名何,寒陵人),遂成为吕洞宾弟子。

关于何仙姑的祖籍,有两说:一说是广州增城县人氏;一说是湖南永州(寒陵)人氏。但《续通考》里说:“何仙姑,广州增城人,何泰之女也。”增城当地的传说则更为具体,说她是增城小楼区新桂乡人,原名何秀姑,生于唐武后某年农历三月初七,中宗(李显)时八月初八升仙。

说何仙姑吃云母粉而成仙,在《续通考》里有这样虚构、夸张的描写:

(何仙始)年十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又得轻身,因饵之,誓不嫁。往来山顶,其行如飞。

每朝出,暮则持山果归。后遂辟谷,言语异常。武后遣使召至阙,中路失之。景龙中白日飞升。

“八仙”是我国古建筑彩绘和石雕中所见的人物,但也有的艺术作品不画出人物,只画出他们各自的宝物。这种图画称为“暗八仙”。

“八仙”尽管是附会出来的,但有的确有其人,例如汉钟离和吕洞宾他们实际上是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中的两个。钟离权,即汉钟离,“自谓生于汉,汉时成仙”;吕岩即是“吕洞宾”,号纯阳子,为唐京兆人,唐时“成仙”。古时候,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不知哪位文人墨客或者雅士,也可能是平民百姓,编造出了这个引人入胜的神话。

八仙过海的故事,是在许多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历史事实(如秦始皇、汉武帝曾求不死之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传说中“八仙”其所以要过海,也是为了寻求或曰亦是想到东海瀛洲采药,解除人间在那一年天下大闹瘟疫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八仙”分成三伙:汉钟离、曹国舅、张果老为一伙;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三人结成一伙;铁拐李和何仙姑装扮成父女,又为一伙。“八仙”从昆仑山出发,约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月儿圆的这天夜里,在崂山的山顶上相聚。他们在聚齐之后,便各自拿出自己的宝物,各显神通,要漂过海到东海瀛洲去采药。他们在大海上说说笑笑,面对烟波浩瀚的大海,迎着阵阵扑瑶而来的徐徐清风,不知不觉就漂流到了东海瀛洲……

后来,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人们做事各有各的办法,或各自显示本领,互相竞赛。

游湖借伞 颐和园长廊彩画“游湖借伞”,其典故出自《白蛇传》中的情节。

《白蛇传》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并被搬上戏剧舞台,成为许多剧种常演不衰的传统剧目。其内容是描写白蛇(白素贞或称白娘子)思凡下山,与侍女青蛇(小青)同至杭州。白蛇爱上店伙计许仙并结为夫妇。法海和尚以白、青为妖,几次从中破坏,终借佛法将自素贞镇于雷峰塔下。

《白蛇传》中所说的“断桥”,有“断桥残雪”之誉,是杭州“西湖十景”中的一景。

我国著名的杭州“西湖十景”,最早出现于宋宁宗时画院画师的山水画题名。就现在杭州“西湖十景”来说,它包括: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现在的“西湖十景”与宋时的旧况还是有区别的。

这里先将“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作个介绍。

“断桥”又名“宝祐桥”。那么为什么名为“断桥”呢?其原因之一是唐代张祜诗有“断桥荒藓合”的句子,再加上从孤山的来路(白堤)到此就断了,由此而得名“断桥”。

“断桥残雪”,因为每年冬末春初时节,这里积雪未消,春水初生,断桥倒映。基于这种自然景观,人们恰到好处地誉其名为“断桥残雪”,后成为“西湖十景”中的一景。断桥在杭州西湖和外西湖的分界线上,一端跨着环湖北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桥堍东北角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

传说有一年,在清明节的这一天,白娘子和小青来杭州西湖游玩。她们俩来到断桥玩了没有多大一会儿,白娘子一抬头看见迎面来了一位英俊的青年男子。这时她和人间的女性一样,顿生爱慕之情并告诉了侍女小青。

侍女小青毕竟不是凡人,她头脑反应非常快,心中暗想:“白娘子你放心好了,我设法成全你和这位英俊后生的姻缘……”她很快生出一计。她用手一指,立刻使西北方出现了一片乌云,不一会儿飘到了西湖,天淅淅沥沥下起了雨,闹得这位英俊的青年男子急忙租了一条船,钻进了船舱。这时侍女小青有意将白娘子急急忙忙带到了,岸边。那英俊小后生在船上一看,岸边上有两位女子还被雨淋着呢,他心里非常不忍,就和船主说了一下,让她们也上了船。上船后,侍女小青有意和英俊后生搭上话,才知道这位男子叫许仙,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她心中暗想:“天下事真是无巧不成书,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对好姻缘……许仙白娘子,白娘子许仙!”这时,白娘子也是心领神会的。小青和白娘子有意不断和许仙攀谈,没有多大工夫,船就开到了太平路。白娘子和小青该下船了,可是天仍然下着雨,小青就说:“许相公,你看天还下雨,你坐在船上,也不能让白娘子和我淋着雨呀!”许仙立刻回答说:“是,是!哪能呀!”说着就将他的一把伞借给了她们。小青将伞接到手里,说:“许相公,您别忘了第二天到我们白娘子家里来取伞!”

第二天,天晴了,许仙就来到了白娘子家取伞。小青就借此机会将白娘子和许仙两人的婚事给撮合成了。

唐僧取经 长廊中的这一幅彩画,取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唐僧这个人物,在唐代佛教盛行时期,确有其人。唐僧,即玄奘,本姓陈,河南僵师人,13岁时在洛阳出家。因玄奘是唐代人,所以被简称为“唐僧”。

玄奘为了要到印度(当时称天竺法取经“真文”(佛经),就踏上远行征途。出玉门,经西域,过大漠,越雪山,到了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陀寺以及其他地方。他虚心向僧侣们学习和研究佛经。历尽艰辛,经过17年的时间,终于在贞观十九年(645年)带着取得的“真文”即梵文经典657卷,回到了唐都长安城。当时,不仅唐朝朝廷派官员僧众出城迎接,而且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召见他,并赋予他纲纪天下僧徒的权力。玄奘从河南洛阳出发时,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僧人,但是当他从印度归来时,时年30多岁的玄奘,因受到朝廷的重视,特别是因为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亲自召见,一下子就成为名震天下的一代宗师。他率众僧侣翻译佛教典籍,为佛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根据亲身经历写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南亚诸国古地理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