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守护家园
11157600000056

第56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关国家文化安全

陈久志*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面对西方文化强势进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如何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已成为正在此间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的专家代表激烈讨论的新课题。

“现代野蛮”的威胁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这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没有把传统节日很好地留存下来,全都变成了吃: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即使过洋节,也全都变了味,西方人过平安夜是安静而祥和的,而我们却充满了喧闹与不安,全民抢购,甚至挤丢鞋子。”辽宁大学民族研究所教授乌丙安对此痛心疾首:“我们在迷失自己。”

乌丙安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评委,对中国“非遗”保护的现状深感忧虑。他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把“西方化”认定为现代化的思想潮流依然严重。在城市改造、房地产开发、日常生活等方面尤其崇洋媚外,摒弃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传统农耕古村落的大拆大毁,全面改造的农村“城市化”运动,或叫做“拆土楼、改洋楼、建超市”的大开发已经在大轰大嗡中抢滩登陆。许多基层干部和官员已经做好了全面毁改中国式故乡家园的准备,有的甚至出台了10年规划图纸,许许多多古老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连同它们的文化根基,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洗劫。

乌丙安表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代野蛮”一直是以“现代文明”的诱人面孔展现在全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无时不在破坏我们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这种严重威胁已经构成了我国先进文化发展中的基本国情,强有力地应对“现代野蛮”,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十万火急。

为保护而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就是要“为保护而保护”,任何以开发、发展、利用、旅游、娱乐等为借口的活动,只要有可能造成文化遗产的损害,则无论其理由如何充分,如何冠冕堂皇,保护第一的思想绝不可轻易妥协和动摇,否则,其他功利性目的便很容易乘虚而入,将其湮灭。面对全国各地一拥而上的“申遗”热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秦序提出了以上观点。

他说,与过去忽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不同,目前有许多地方争先恐后申报遗产项目,其目的并不全是保护第一,而是借遗产的确立来争取资金,扩大旅游,提高当地知名度,吸引外资,搞活经济,推动房地产开发,造成经济发展的新热点等等,在他们心目中,保护工作不仅不是第一,往往不过是为实现其他目的做幌子和陪衬。

秦序表示,为什么一些遗产一保护起来反而会加速其消亡呢?我个人认为,因为他们将遗产商品化了,将遗产作为一种文化手段,谋取地方经济利益,这就破坏了文化的土壤。如果说欧洲的文艺复兴唤醒了“人的自觉”,那么“非遗”保护工作则是要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这是前人给后人的宝贵馈赠,我们一定要保护好。

浙江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为什么能在经济领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归根结底,是因为浙江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做在全国前列,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不仅让人感动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无限的创造力。文化部社文图司副司长屈盛瑞对浙江取得“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的成绩赞叹不已。

他说,就余杭滚灯而言,余杭全区几乎每所学校都成立了滚灯队,这种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纳入教育体系,无疑是对“非遗”传承最好的保护。目前国家“非遗”保护体系的立法工作已进入讨论阶段,并争取早日出台,以便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确保国家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