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守护家园
11157600000055

第55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在杭呼吁让民族民间艺术活起来

何安丽 刘慧 任建明*

我省庆祝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重要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今天在余杭开坛。如何让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艺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辽宁等地的专家学者关注的共同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文化命脉,它来自民间的创造,也在民间延续,民间是它生存的土壤,专家们呼吁:“要在活态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民间艺术活起来。”

皮影、剪纸、龙灯等民间艺术,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真正的价值是其背后高超的制作技艺和创作思想,保护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要保护传承人,同时也要努力扩大其影响,让它活在人们的生活中记忆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荣启举例说,北京有一种流传了200多年的皮影,前几年还有几个老人会演,可到去年普查时,他们已全都去世,只留下360件道具收藏在博物馆里,再也没人会演了。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说,民族民间艺术如果没有生活的土壤,枯萎与衰亡是必然的。如果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停留在只“抢”不“救”的初级层面,那么,蕴藏在遗产中的真正价值就难以再传承下去,对大众生活也就难以产生影响。

中国民俗学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说,过去,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遗产保护的“硬件”设施上,如今,保护更应注重“软件”开发,这个“软件”指的是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兴趣与参与。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和了解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改变年轻一代对它们的“审美冷淡”。

今年端午节,参加论坛的专家们在余杭五常观看了当地的龙舟赛,他们欣喜地看到,来自全镇各村的壮年农民组成几十支龙舟队,在河面上展开紧张的角逐。沿河两岸人山人海,桥上、船上到处站满了前来为各自村代表队呐喊助威的农民。专家们说,这就是“活态保护”,这里的老百姓非常认同自己的文化遗产,参与的热情也很高,这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最高境界。人人都参与到行列中来,保护就深入人心了,民族民间艺术就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