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守护家园
11157600000043

第43章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喇叭戏的唱腔音乐是怎样继承保留和发展的

陈世棠 陈 晨*

根据海城县志、中国戏曲志中的记载,海城喇叭戏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兴盛时期家喻户晓。如今,辽南、辽东、辽中一带的人民群众通过历史的传承都很热衷于谈论喇叭戏,有些人还能唱一段“骂鸡调”,他们都热切地盼望这个人民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能够重现舞台。鞍山市文化局、鞍山市戏曲剧院、鞍山市艺术研究所、沈阳评剧院、锦州市艺术研究所等部门合力挖掘喇叭戏的资料,创作排演了大型喇叭戏《跷中情》,在海城一带农村演出时受到热烈欢迎,在耿主庄演出时,许多老年观众都夸赞说:“对,就是这个调,好听!”该戏在2004年辽宁省第六届艺术节中获得优秀剧目奖(十个优秀剧目中排名第三)、优秀作曲唱腔设计奖(全省只有三个)等诸多奖项。省、市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和称赞,2005年又被选为参加中国艺术节(宁波)的剧目。

诸多地方戏曲的表演形式区别不大,最为明显的区别标志还是音乐唱腔,如果喇叭戏《跷中情》的音乐唱腔是成功的,那么对这次音乐成功的理性分析,肯定正确,改正不足和缺陷,对如何扶植消沉剧种重现舞台的工作有借鉴的积极意义。

一、寻找挖掘喇叭戏音乐材料,努力保留喇叭戏的“原汁原味”

唱腔的旋律韵味独特新颖是一个曲种达到喜闻乐见的重要方面,多少传统戏曲中的典型唱段传承至今而不衰就是因为唱段本身的艺术魅力无穷。对于喇叭戏的音乐唱腔设计必须要掌握它的原汁原味,这个原汁原味从哪里来呢?鞍山市戏曲剧院、沈阳评剧院、鞍山艺术研究所、锦州艺术研究所的同志在海城乡镇干部的帮助下,深入农村寻找老艺人,听唱记谱,找到人民群众对喇叭戏印象最深的曲调印象,也就是喇叭戏的特色所,在就是群众哼唱的原汁原味。

如今是科技时代,鞍山戏曲剧院、艺术研究所提供了大量的音像资料为保留原汁原味提供了依据,比如喇叭戏表演艺术家高德震演唱的《骂鸡》等为以后的唱腔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在集中的音乐材料中,我找到了使人们对喇叭戏产生乡音、耳熟的最小特征乐汇,也就是这些最小的特征乐汇构成了原汁原味,等都是喇叭戏唱腔中反复出现的最小特征乐汇,那么我们抓住这个特点,在唱腔中叫它呈现亮点,左右铺垫就自然出现了原汁原味又符合人物的新腔。

二、遵循“基调发展”的编曲指导思想,使唱腔旋律与时代吻合。为欣赏量体修腔,达到欣赏、演唱的最佳效果

科学地说,原始喇叭戏的唱腔是简单的、陈旧的,这个原汁原味的曲牌我们找到以后是不是原封套用就行了?否!今天的观众欣赏水平提高了,原始的东西满足不了人们对唱腔要符合人物、要有感染力和要有美感的要求,所以有了珍贵的基调以后还要给予适当的发展。有了这个发展,才能使现代的、科学的综合艺术手段得以发挥。比如《跷中情》第五场中“梨花园”的赞扬美景的合唱就采用了喇叭戏的原始曲牌“大佛调”,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进行了“基调发展”,使旋律的美感和合唱的艺术升华所形成的感染力得到演员和乐队的一致好评,乐件的使用,配器的发挥,和声的织体都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一般来说,作曲者把唱腔设计出来以后演员照谱学会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回顾一些传唱至今的传统戏曲中的唱段,有些都是演员参与揣摩出来的,且是适合自己特点的唱腔,所以也极容易在舞台上达到满堂彩的效果。

每个演员的音域、音色度也各有不同,所以要根据演员的特色进行创腔之后的针对性修腔。比如《跷中情》中六奶奶的唱段原本是正常的音域,但是演员的音域极宽,尤其在高腔的音域中更像老太太的音色(演员是反串),所以修腔以后演唱效果极佳。如果把音乐和唱腔视为是作曲者的专利,而忽视了演员的特点,就达不到最佳效果。

三、突出唢呐跟腔的伴奏特点,设计出喇叭戏特有的打击乐

不同的戏曲有不同的主奏乐器,使人一听便知是什么曲种,京剧的京胡、评剧的板胡、昆曲的曲笛在人们心中已形成听觉习惯,喇叭戏是用什么来做主要伴奏乐器呢?究其历史,喇叭戏究其名就是以唢呐跟腔为主奏的特点。我们分析得知喇叭戏的曲牌中的间奏往往都是唱腔的重复(学舌儿),也是由于早期秧歌之后的扭唱逐渐形成的传承至今的特点。我们今天突出唢呐的伴奏,也是突出喇叭戏的特色,在实践中我们把跟全腔改为跟半腔效果更好,减弱噪,突出雅,听起来时隐时现,出入无痕,贴切自然。

再有根据不同的演员设计出不同的唢呐跟腔。剧中人物有艺术手段的区别,给他们不同音色的唢呐跟腔不仅有利于区别人物,也体现喇叭无处不到的特点,及给人喇叭真乃浓烈之味道。

一般的戏曲常用皮鼓做执鼓,它敏捷、利索,有正宗大气之感。但如果喇叭戏还套用这种打击乐来表现,就不会有别于其他剧种,究其历史喇叭戏是秧歌高跷中的小戏,自然形成了大鼓、堂鼓是执鼓的地位,锣钹相附呈彩,那么今天我们遵循这个特点,不采用皮鼓而使用大鼓和堂鼓,确立堂鼓为指挥鼓,大鼓适时并行,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载歌载舞的秧歌风格,这就更接近民间,更适用于在民间的传演。鼓点也不采用戏曲的固定套路,完全以秧歌锣鼓为基础,比如,一锤锣“冬|0咕—儿|隆冬 仓|”、上天梯“仓仓|仓不—隆冬|仓0|”、后五锣“冬冬|仓|X|冬仓 冬仓|冬冬仓|”、三锤锣“冬不—隆冬|仓冬 仓|冬不—隆冬|仓 0|”等。以锤敲鼓边作为锣鼓经的“入头”,在过门中的穿插等也是张扬喇叭戏锣鼓的特点。总之,经过科学设计,不断修改,喇叭戏“跷中情”在打击乐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音乐缺陷的自我批评

虽然“跷中情”的音乐在辽宁省艺术节上得到了最高的奖励,现在也觉得调对好听,但是现在细细品味,其中有些地方还是有人为造成的缺陷。首先是曲牌挖掘得不够,仅用“骂鸡”曲牌作为全剧支撑,音乐材料显得单一,尤其是男女没有旋律的区别,都使用这一个调,过于统一,显不出红杏出墙的另类华彩。音乐就是对比,没有对比就会显得“太平”。再有就是为不让观众感觉到喇叭戏就是二人转,故意回避了和二人转共同使用过的曲牌。比如原本“靠山调”是喇叭戏的曲牌,被二人转拿走以后成了公认的二人转十大主调之一,为了区别起见,便放弃了对“靠山调”的使用,就是这个“志气”造成了男腔缺少阳刚曲牌,也丢掉了乡音之感。由此可见,只有争夺原本属于自己的曲牌才是积极的做法,放弃吸纳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导演李维鲁同志说的好:“不管是哪的,只要好听、美,就拿来用。”唯美是各个剧种的追求,艺术相互借鉴是自然规律,二人转的“喇叭牌子”吸纳到评剧中后唱出了“巧儿我……”,并成为评剧的代表唱段,又有谁去究其出处呢?

如今,辽宁省、市文化主管部门,艺术表现团体对喇叭戏很为关注,新闻媒体也在呼吁喇叭戏现在是复出走向兴盛的历史阶段。有了相关的理论研讨,文字、音像材料的准备,人民群众的支持,专家的热情投入,喇叭戏必将大面积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