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守护家园
11157600000044

第44章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以宁夏隆德县为例

薛正昌*

遍布于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包括蕴含于其中及传承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俗民间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共同使命。文化人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奔走呼号,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域。

2004年,我申报并获准了国家社科规划西部项目———《宁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题后,对宁夏的文化遗产已做过不少田野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历史悠久,民族多融,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宁夏南部六盘山下的隆德县曾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各种非物质文化的遗存在宁夏很有代表性。这里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夏隆德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保护等作些分析。

一、宁夏隆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宁夏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下,正当古丝绸之路必经的要道。在地理方位上,与甘肃省的静宁和庄浪相邻,是一处古文化蕴含非常丰厚的地方,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存方面,同样显得深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剪纸。剪纸在宁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但在隆德更具有代表性。隆德县剪纸队伍的现状是:有男有女,有汉族也有回族,出色而优秀者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这些得到社会认可的、有一定影响的剪纸艺人大多生活在农村。典型的如虎凤英,是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山里的回族妇女。山里的世界是封闭的,但却封不住她的灵性。她剪纸一生,心灵手巧,看到的自然界的花卉、飞禽和走兽,瞬间就在她的剪刀下成为活灵活现的艺术品。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她不但没有传人,而且晚年的生活也不安定。又如张炜,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男性剪纸艺术家,他的剪纸艺术是家传的。在内容方面,他不但取法于传统,而且有所创新。一生爱好剪纸艺术的张炜,曾到著名的高等学府开阔眼界,接受新的艺术熏染,从而在剪纸艺术上将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他的艺术创新思路升华了,作品创作内容也得到了拓展,他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剪纸。如他将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的壮举经过构思,剪成系列的、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艺术品,新意迭出。就是这样一位剪纸艺术家,他同样没有传承之人,他的儿子从事教育事业,但对剪纸并不看重。

2.农民画。绘画是隆德县非物质文化的一块牌子,荆守恭老先生是这块牌子的领头人。20世纪80年代,隆德县传统的农民画风风火火,步陕西户县农民画之后尘。县文化馆多次举办全县农民画学习班,不少优秀的农民画作品就问世于这一时期,作品不时参加国内外的展出。参展的作品有的收藏在国外的著名展馆,有的收藏在国家美术馆,不少作品系列收藏在宁夏群艺馆,影响较大。90年代以后,农民画呈衰落景象。在隆德县文化馆的展室里,我们看到了不少昔日精美的、装在玻璃框子里的农民画,色彩依旧亮丽,构图仍体现着农民画特有的大胆与创新。朴实的绘画语言,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的艺术手法,简洁明快的艺术风格,寓意深刻的生活感受,会牵动着你走进农家生活,感悟民风民俗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拜访农民画的领班人荆守恭先生时,他说:“现在由于种种原因都放弃了,很可惜。”荆老先生已年近七旬,他是多才多艺之人,剪纸、农民画、传统工笔画样样在行,其中尤其擅长人物、花卉等工笔画,他获得过全国“民间绘画艺术开拓者”称号。就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老人,他退休后隐居在乡下农舍,与热闹尘世远离,没有传人(家传与外传)。他的女儿偶尔也有剪纸之类作品,但仅为生计而已,在县城里开一家字画裱糊店。他的儿子从事教育工作,心思也不在这方面。

3.篆刻艺术。篆刻艺术是隆德县另一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且独具特色。这里说的篆刻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篆刻,它是由篆刻多枚印章后再形成的条屏,包含篆刻过程与条屏生成两层含义。居住在隆德县沙塘镇的张领先生就是篆刻艺术的代表。张先生的祖父是清代同治年间进士,曾在四川做官,与西北的著名文化人安维峻等都有过密切联系,留下了不少书法艺术精品。出身为他带来的阶级鸿沟使他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年代,读书对于他自然无望,但他却传承了祖上的篆刻艺术。他将《颜氏家训》等传统启蒙教育的内容以篆刻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一方一方造型各异的石头承载。一块石头,就是一句经典;一块石头,就是一枚印章。石头的造型各具特点,然后再由不同造型的印章加盖成条屏,极具艺术效果。在表现形式上与书法艺术同理,但它是通过凿刻印章的途径来完成的。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词也被他用同样的方式雕琢篆刻成印章,成为条屏艺术。这种用石刻印章的形式写成的条屏,艺术手法独特,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书法艺术作品。在张先生家里,我们得知他目前仍没有传承之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

4.书画艺术。书画艺术是隆德县的又一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将书画两种艺术有机结合起来,且两者都具特色的艺术人才即使在专业人才里也不是很多。“书画并举”这类艺术人才在隆德县应该说是重头。苏维童先生就是书画并举的代表,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好水川之战是宋、夏时期发生在六盘山下好水河畔的重大战役,他将这一历史题材高度浓缩后搬上画面,非常精彩,在书画界很有影响。他数次举办个人书画展,书法艺术颇具功力。近年来,他将绘画与地方历史文化衔接起来,为地方文化建设做贡献。如他多次深入六盘山腹地写生,去感觉真实的历史,创作出了六盘山系列名胜景点绘画。如反映红军长征过六盘山的“运筹六盘,决战青石嘴”,反映清代林则徐过六盘山的“风雨六盘山”等。就是这样一位书画双赢的艺术家,同样没有传人,一个人在苦苦支撑着他的事业。

5.马社火。它是隆德非物质文化的另一表现形式。社火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但以马社火的形式来展示却独具特色。所谓马社火,它的生成与地域有关。隆德县是山区,自然受地理条件影响。马社火的缘起是真人骑在马背上,手握兵器,它是静态造型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20世纪80年代还有马社火在民间流行,但现在已经不用马匹了,原本骑在马上的人被捆绑固定在拖拉机或汽车上,虽然人依旧站立着,手握兵器,但马社火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城乡条件的改善,马社火这种表现形式也逐渐远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表现形式为更先进的载体所代替。

6.回族服饰刺绣。刺绣,是通过针法技巧的运用和色彩的变化进行绣作的一种手工造型艺术。它是六盘山区回族妇女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是表现嫁娶或喜庆时穿戴的头饰、衣服、鞋,以及衣服、门帘上的挂饰和提饰。挂饰和提饰图案都是传统文化里代表吉祥的石榴、牡丹、花瓶等,做工精细、颜色鲜艳。尤其是花瓶,更能体现民族特色。上衣为红色绸缎,是传统的大襟剪裁式,衣领及衣襟沿边是黑色绸料上刺绣的红蓝相间的花卉,也有神态俊俏的鸟类;裤子是草绿色的绸料,裤腿边也是黑色绸缎,刺绣的同样也是色彩艳丽的花卉;鞋是粉色的,绣有颜色协调的小花。回族刺绣在用色上创造了理想的造型之后,力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有艳丽感,善于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构图也善于表现疏密变化,以突出整体感,看上去粗犷质朴,富于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我们在隆德县杨河乡回族妇女冯华的家里看到这一切,主人是位年近60岁的朴实农妇。县文化局的人说,像冯华这样的刺绣艺术,尤其是较完整地制作刺绣回族传统服饰的乡间妇女已经很少了。冯华说,做起来很不容易,主要是在冬天做。夏天忙农活,手粗糙,无法接触绸缎料,更无法用针走丝线;冬天闲,没有户外劳动,皮肤保养得好,才能进行刺绣之类的细活。现在仍没有人能从田野里将她替换回来。她一年四季倾心于刺绣,尚没有传承的人。

我们在隆德县进行田野调研的主要的七大类非物质文化艺术门类中,以上六类皆处于断层状态,亟待保护。同时,传承也是非常紧迫的事。

7.雕塑。雕塑是隆德县非物质文化承载的独特表现形式,也是隆德县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的唯一艺术门类。以杨氏家族传承的雕塑表现艺术为例,到目前它已经延续了160余年,传承了六代。第五代传人杨栖鹤先生已年近八旬,他是杨氏家族雕塑艺术传承的关键人物。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也以雕塑革命样板戏人物来延续杨氏家族的雕塑艺术,基本没有中断过。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大胆地开始自己的事业,艺术品曾多次获奖。他创作的雕塑工艺品还漂洋过海,走进美国、日本等国家。目前,杨氏家族的雕塑,尤其是泥塑艺术品已得到政府文化艺术部门的认可,与江苏惠山泥人艺术可以相提并论。尤其重要的是,第六代传人已走进雕塑艺术的殿堂。

以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存是在宁夏乃至西北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是这个大环境下当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人文环境培育的结果。二、宁夏隆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呈现断层状态的原因

隆德县非物质文化传承在宁夏具有代表性,它的传承在主观上主要依靠家族。目前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呈现断层状态的具体原因如下:

1.家族传承呈现出衰势。从以上隆德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来看,家族传承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其表现一是艺人对非物质文化承传的态度消极,二是自身处境所带来的影响。这一代人如果不能再作抢救性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就会逐渐消失。

2.社会的变迁使人们远离了传统非物质文化。以剪纸为例,它同样体现着时代特点。有剪纸家传的人家自身就呈现断层状态,家里已经没有直接提倡的条件。有工作的子女都忙于他们自身的事,没有工作的子女都往外跑,进城打工了。这不仅是有剪纸家传的人家,乡间农人家庭大致都是如此。

3.工业文明的影响。西北地区传统的住宅一种是用木材修建的房屋,大门小窗都是由木料来支撑的;另一种是依赖黄土地修建的窑洞。过去传统的架子房、小窗棂,现在都被高楼、大窗取代,有的甚至被别墅、铁窗取代,传统的东西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了。再比如刺绣,传统意义上的枕头、鞋垫、肚兜等与刺绣有关的事项同样被工业文明挤兑了。现在的乡村几乎没有人做鞋了,大都用了洋枕头,兜肚已无从谈起,鞋垫上的花卉图案刺绣在山区还有,但相较过去已经很少了。

4.文化管理部门的倡导与重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传承的重要因素。文化遗产的大面积破坏是近十年间的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文化遗产破坏的伴生物,正在逐渐远离曾经的传统氛围。但只要地方政府重视,文化管理部门鼎力支持,就不会完全是现在这种状况。比如农民书画艺术、马社火等。

三、宁夏隆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保护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近来各地都已相继出台和正在出台相关政策。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请审议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也将很快提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法律条例来保护和实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对已列入的艺术家或传承人实施新的保护政策;开发资源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培育保护机制,将传者与承者有效结合起来。具体仍以隆德县为例,当务之急主要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政府每年要有专项资金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些抢救性遗产应有专项资金保护。同时应加强调研,实行分级保护。在这个前提下,以人为本,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为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领头人颁发政府津贴,授予民间艺术家的称号。这样,类似于冯华这样的艺术家,她有了艺术津贴之后,就可以一年四季倾心于她的回族刺绣。此外,还要积极抢救和整理相关的史料,如杨氏家族六代的雕塑传承和发展过程。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紧迫者莫过于带徒传艺,其形式可灵活多样。民间艺人大多在农村,传承发展有其特定的地理环境,有了充足的经费支持,地域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活动才能得以开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工程,除了当下应急措施外,在中小学、职业学校等开设非物质文化课程,这样能从小培养他们对地方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情感。这是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培养非物质文化传人的重要途径。

4.在保护基础上实施有效开发,以开发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等,都是隆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非物质文化,又是民间艺术品。民间艺术品同样可以转化为商品,市场化的民间艺术品同样对传承和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再比如,隆德县的花灯、马社火等同样可成为民俗旅游的项目。由非物质文化产品转向市场的过程,就需要开发文化资源,就需要培育新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