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守护家园
11157600000018

第18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对策研究

洪国荣*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对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施更为坚强有力的全面保护,不仅符合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自身利益,也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中华民族在全面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固然要积极吸纳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但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及其文化主权,维护人类精神文化的多样性,同样不容置疑。而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趋势已不可抗拒。事实业已证明,经济全球化既是全球合作,也是全球竞争,而更主要的是竞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影响着政治领域、文化领域。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必然面对政治上、文化上更大的挑战与威胁。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受全球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及其文明侵略和渗透,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出现严重的流失与失传,导致中华民族精神的缺失与移位,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盛世危情状况日趋严重,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时候了。因此,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我国国情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迅速建立国家文化安全评价体系,研究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对策,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全民文化安全意识,提高全社会的文化免疫力,确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血脉川流不息,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内失现状与外侵形势分析

1.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渐失状况触目惊心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给认知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平衡,从而为新时期文化的发展提供可能的情况下,也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不同社会体制和观念的国外和平演变势力对中国直接和间接的文化入侵,都对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了损害和威胁。

(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在经济大潮中被淹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民俗和民间文化遗产急骤消亡和流变,大量民间艺人移情别恋,弃旧择新,大量民间工艺都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境地。以浦江剪纸为例,浦江戏曲人物剪纸曾名震大江南北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近几年浦江经济飞速发展,但民间传统文化却随之快速流失。民间剪纸从改革开放前的常见物今已变为罕物,艺人更是屈指可数,“断代危机”快到不可逆转的地步。民间传统风俗也在劫难逃。中华民族许多具有特色的节日不断被人为遗忘、淡化、西化。人们不再追求民族特色,遵循民俗约定。从社会生活的层面或者从物质的层面看,一个民族的历史其实是一种民俗史。这个民族生存、活动的种种方式、礼仪等都构成了其自身的民俗。这些民俗的逐渐淡漠乃至流失正是民族文化的渐失,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传承现象。文化渐失过甚,文脉就有被割断和消亡的危险。

(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工业化、城市化中遭到毁灭性破坏。中国工业园区的开拓与城市规模的扩大及旧城改造,都建立在占用一大片农田与大量民居的基础上。而农村与城市民居是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原生地与集聚地。因此,大量来不及保护与无能力保护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随着推土机的隆隆声推入历史的尘土之中,已无影无踪。在失去独特人文和地理环境支撑的情况下,无论是强势风俗还是独特文化,遭到的可能将是灭顶之灾。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又一个单元文化(地域文化)被整体消灭,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多元化受到了空前的严重损害。

2.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被侵现象令人担忧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就一直对中国进行文化侵入和渗透,希望将我们纳入西方文化体系。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从方针、方案、政策到途径和方式全面而又完备,对中国造成的文化损害也十分巨大而深刻。远的不说,就在现代,西方国家和日本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掠夺令人担忧。他们在文化渗透的同时,直接抢购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以此来断根割脉,从而使中华民族丧失民族精神,迷失方向而弱化斗志。据报载:鄂伦春族是生活在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有着很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鱼皮衣、打渔工具被日本人成箱成箱地抢购而去。山东潍坊有位年画艺人收集了5000块年画木版,但有1500多块被日本人买走了。另报载说,日本某城市有一家专门对中国民间文化珍品进行收藏的博物馆,规模之大,品种之多,让许多人为之惊叹。西方国家对此也争先恐后,如痴如醉。法国就有一人用了6年的时间在贵州搜集苗族的服饰,然后把它们运回法国;美国一家服饰博物馆仅从广西阳朔的一条街上就收集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200多件;在一些驻京外资首席代表的家里摆满了从江苏、安徽等地搜集的明清家具。专家们认为,这些承载着民间文化的物质载体被外国人大批量地带走,我们流失的不仅是物质本身,同时连无形的文化遗产也一起流失了。民间文化遗产的流失也就是知识产权的流失,可以说我们丧失了巨大的财富。中国宣纸加工工艺的流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人摒弃的,外国人却视如珍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

3.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后果分析

(1)崇洋媚外的社会心态现象。184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上曾被殖民,但文化上并没有被殖民过;但到今天,在现代化、信息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下,人们在谈话中动辄提及某某知名西方企业家怎么说,某某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说,某某事情上西方政府处理的方法是……唯西方马首是瞻,唯西方人所言极是,唯西例为理政之所循。从学界到商圈,从官府到民间,都在迷失自己,症结就是迷失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缺失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崇洋媚外,崇洋媚外又危及中华传统文化,这已经成为中国一大恶性循环的问题。

由于崇洋媚外的现象出现,中国多了三种人或三种现象。一是由于中式与西化的不和谐,社会上出现了文化形态异常的文化畸形现象;二是在文化界造成既不能融化那些外国制造的文化交流方式和文化内容,也没有能力制造出对本国听众、观众和读者同样有吸引力的材料,于是文化上出现了茫然无措的现象;三是由于缺失民族文化精神,不少人成为文化摆荡者。这种人一方面憎恶自己所生存的文化环境,竭力想摆脱又无法摆脱;另一方面受西方文化诱惑,竭力想进入又无法进入,这种境遇经个体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做一个“境内移民”(也就是自我殖民),不以生存的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为原则,而是自我放逐。这三种人或三种现象的出现,对国家文化安全所构成的危险因素是灾难性的。

(2)缺失传统文化的崇洋媚外文化行为现象。缺失民族文化精神,鄙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连锁反应到了方方面面,本文仅从人文方面展开分析就足以让人大吃一惊。

在建筑艺术上看,中国建筑创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洋风。这不仅仅是一些标志性的文化建筑被洋方案中标,这股洋风越来越深入到中国建筑的各个领域。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由此可见,中国建筑西方化无疑是割断了中国传统之文脉。

在绘画艺术上,受西方思潮影响,美术界也刮起一股对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反叛和对西方强势经济的盲目崇拜风,使一些艺术家,尤其是一些青年人开始抛弃传统文化和传统基本功,玩前卫,甚至赤裸裸地打着“艺术”的名义,搞起了不堪入目的“行为”。不以崇洋媚外为耻,反以背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精神为荣。

在社会语言上,被洋化现象十分突出。时下,许多店铺招牌、商品名称被冠以洋名,更有甚者,把自己的孩子取为洋名,同时,给孩子吃的是西方文化,穿的是西方文化,看的也是西方文化。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外来文化对纯洁而天真的孩子施加影响,就会使我们的民族失去自己的文化性格,这真是数典忘祖到了极致。据有关部门统计,仅近年全国新登记的注册商标中,大约就有30%的厂家采用了洋名。而社会上的流行洋语也大行其道,什么吃“派”、“XO的享受”等等洋味十足。汉语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但现代年轻人大多英语学得很好,汉语却受到冷落,反观国外,“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两者形成鲜明对照。同时,由于现代流行电脑,大量的汉字是被我们用键盘敲打出来的,以致到了手写的时候,汉字就变得生疏起来,有些汉字只会认,不会写,逐渐形成了“电脑失写症”现象,而与此相关的还有“网络失语症”。网络流行语言往往是汉字、拼音、英语混杂使用,力主“怪、错、别”。很多年轻人一旦离开网络语言,就似乎到了有嘴张不开的地步,与人沟通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于是产生了“网络失语症”。目前,这些现象有蔓延的趋势。丧失本民族传统文字与语言功能,意味着丧失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后果不堪设想。

上述这些由于缺失民族文化传统精神所并发的崇洋媚外后遗症对我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反映出的新问题、新情况,要求我们对此进行重新审视与研究分析。这些割断民族传统文脉、扑灭民族传统精神、弱化传统文化功能的西化新动向对国家文化安全所构成的威胁是永久性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构建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战略对策

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基础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个系统的、复杂的浩大工程,具有永久性、全面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如何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全民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审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全民共识为基础,人人参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从民族利益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切实投身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事业之中。

1.树立观念 形成共识

(1)正确认识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即使在今天乃至未来,其积极的内涵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代代传承,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渐趋认同,才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养了一种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进一步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与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统一的,这是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十分重要的时代主题和任务之一。

(2)树立正确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得到空前加强,促进了各国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形态的运动、发展与变化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相类性和一致。但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发达的生产力和高科技的领先地位使得西方文明在“全球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主导角色,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与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严酷现实促使我们要做好从文化上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准备,识别和抵制当代“文化帝国主义”,促进正常的国际文化交流,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因此我们要维护国家的文化传统、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认识到: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处在转型时期。历史经验证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的文化安全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安全。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共同的、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或者分裂为许多不同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那么整个社会就必然沿着价值观念的边界分裂为在基本价值需要上相互冲突的利益集团。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稳定只能化为泡影,国家的整体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在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从来没有改变和停止,只不过表现得更隐蔽、更“文化”罢了。“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传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生活方式,通过文化渗透,来消解我们的民族凝聚力,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因此,我们从这里应该十分清楚地看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载体,保护弘扬和继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是何等的重要。如果被我们自己抛弃和别人侵害,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了民族根基谈何国际竞争,就更谈不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安全了。

2.以人为本 立法先行

以人为本是解决发展中一切问题的思想前提和思想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样,我们要保护弘扬和继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来进行工作与研究。

近几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就浙江而言,既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大规模、全方位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又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大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这还只是面上的工作,许多问题暴露出来,尤其是缺失法律的保障,给保护工作带来许多难题,诸如组织机构、资金管理、事业分工、保护机制、队伍建设等等有待进一步完善与研究。而对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发展环境、市场管理等等内容的管理工作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失、失传之前得到法律的保护。在此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1)队伍建设。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在:一是受经费制约,二是受体制制约,三是受本位主义制约。鉴于此,建议以县为基层单位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中心,组成人员以文化单位为主,以社会文化志士为辅;所有组成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水平资格审查,统一报省中心审核,以保证队伍整体水平。

(2)工作机制。由于我国文化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关系的特殊性及与文联的特殊关系,给文化事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建立法定工作机制很有必要。建议明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群众文艺团体参与,由文化事业单位组织实施,即形成行政机构领导、专家委员会指导、民间艺术中心实施的三级工作机制。

(3)资金管理。经费使用与管理分开是最佳选择。现在的情况是,有些县市文化行政部门、群众团体及事业单位为争经费而闹得不可开交。为杜绝后患,建议专项资金由文化主管部门管理,由专家委员会监督,由事业单位使用,即形成管理权、监督权、使用权三级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那种有利可图自己做,无利可图踢皮球的弊端。

(4)传承体系。现实告诉我们,民间艺人的生存环境若得不到改变,传承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建议建立以补助为主、以激励为辅的奖励机制,对传承人以法规明确权利和责任,确保传承任务与传承责任的落实。

(5)物质遗产。对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遗产实行调控政策,对确定有地方特色的重大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登记,采取收购付费、私藏补助、外收私藏补助的办法,明确责任,严控外流。对无条件和无能力私藏的动员收购归为国有。

(6)扶持藏家。目前国内私营民间艺术博物馆日趋增多,政府应大力扶持,按规模、等级进行资金补助及政策优待。

(7)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设计事关民族精神与民族审美情趣的传承,建议进行立法干预,城建部门的设计方案必须要有当地的历史与民俗专家参加审定。

(8)幼儿教育。幼儿观念与认知的培育关系到一生,建议立法在幼儿园对幼儿传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使用一定量的民间传统文化用具。

(9)网络教育。根据网络特点,设计创造出一整套适合青少年的具有民族特色与传统精神的游戏、文学、民间工艺制作等健康向上的网络娱乐与教育形式的软件,以满足现代化传承需要。

(10)拆迁遗珠。在整体拆迁与搬迁过程中,大量流失民间文化遗产在不断发生,建议立法干预整体成片拆迁时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对拆迁与搬迁中的公有物质性文化遗产进行造册登记,妥善处理,严禁擅自变卖,为创建当地的民俗村或民俗博物馆提供条件。

3.传统文化 现代转换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需要保护,但如何保护,众说纷纭。我认为最佳的保护措施是给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也就是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得以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新,一方面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形成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使其在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方面都构成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创新不仅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那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如何创新?本人认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创新首先要正确处理创新与保护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保护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再现昔日辉煌,更重要的是对其中蕴含的积极的、进步的、精华的东西予以新的诠释、转化和改铸,赋予其时代内涵,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即以先进生产力去发展先进文化,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创新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转换的平台是精彩纷呈的。

(1)赋予新内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民族精神,如抗战时期中国产生了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发扬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于是民族英雄的豪言壮语便成为时代的流行语言。同样,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新内涵,必定产生新的教育作用,民族精神成为现代颂歌。如《赵氏孤儿》演了六百多年,先后有京剧、话剧、晋剧、秦腔、婺剧等多种版本,久演不衰,在世界范围都影响极大。如何演绎传统经典,使之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的需求和新时代的审美情趣,剧作家陈涌泉以现代眼光审视剧情,进行了新的取舍和剪裁,把原剧中的忠奸斗争,家庭仇恨的矛盾冲突转换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将剧中民族精神、人格力量、理性光辉三者统一,并为当代观众所认同和接受,从而达到了传统名剧到现代新戏的艺术转换,使具有传统魅力和现代内涵的这一曲民族精神颂歌达到呼唤和感召后人的目的。

(2)赋予新价值。现代化和信息化在破坏传统文化结构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旅游休闲文化的产生可以激活许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民歌就是一例。传统民歌作为时代的产物,以前是抒发感情,但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民歌已经失去这种功能,所以慢慢就绝迹了,如果赋予它商业价值,就会促进当地居民去学习。

(3)赋予新技术。传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材料创新、载体创新下,完全可以实现新的价值,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康玉林教授研制成生态液,用传统的绘画艺术,创造出超薄生态壁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笔字型的发明一举扭转了汉字面临拼音化、拉丁化的变动局面,打破了汉语数字化处理的瓶颈,为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典范。因此,如果说把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工程作为网络时代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那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现产业化提供了发展的广阔途径。

(4)赋予新功能。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出现的虚拟经济概念至今已成为业界热门。虚拟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表征,是由向自然界要资源转为向文化要资源。文化成为虚拟经济的题材库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发达国家不仅在产品制造上凝结了他们的信息和文化,而且在国际贸易中也自如地运用着虚拟经济的手法。研究虚拟经济能让我们找到自己国家的实力,找到激活许多产业的方法,让精神追求参与到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去,让文化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虚拟经济概念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结束语

文化安全问题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在其文化发展中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文化安全包括在文化发展战略之中。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创新既是保护传统的需要,更是巩固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条件和提高中华民族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实际,着眼于人类发展进步的客观趋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注入的新内涵,对于我们做好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及其保护工作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一起加以考虑,协调开展,使之互为前提,互相促进,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今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创新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