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守护家园
11157600000017

第17章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

杨建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社会信息化、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后,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并受到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国家文化安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国家文化安全首先是就国家主权而言,主要是指国家的文化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选择权必须得到尊重,包括国家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

国家文化安全既包括客观的存在,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和危险的状态,又包括主观的心理感受。国家文化安全是利益、环境、感觉、理想与实践的统一,是主客观因素合二为一的综合性概念。

一、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强盛、安全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而且由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安全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整体安全度,由此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国际形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安全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已经涉及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不以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为标准发展国家关系,成为许多国家的现实选择,也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选择。两极对抗的意识形态战略转变为“文明的冲突”。文化战略第一次从历史的后台走向前台,成为国家战略的一种存在方式,“软实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文化在当代中国获得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战略身份和地位,成为国家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综合文化国力“西强我弱”的态势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文化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没有强弱之说。文化的先进与落后是从文化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区分的,它的标准是人类文明进化史。它既可以用来区别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文化发展的文明状况,同时又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不同区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所谓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实际上反映和揭示了当代世界文化力量在国家间的一种对比关系,反映的是当代世界文化力量的一种对比关系。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媒体品种数量不少,但是人均比较低,特别是在世界市场所占有的发行销售份额较低。根据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全球图书市场销售额达800亿美元,其中美国253亿美元,约占32%;德国100亿美元,约占13%;中国10亿美元,仅占1.3%。中国的传媒业与世界同行相比,在资本实力、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及人才素质上,都存在着一定差距。路透社1998年的收入就相当于325亿人民币,是中国所有报纸收入的1.2倍。我国8800多种期刊中,每期发行10000册以下的有5000多种,与国外《财富周刊》、《读者文摘》等媒体动则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发行量相比,显然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据新闻出版署统计,2001年,中国图书、报纸、期刊出口额为1764亿美元,而进口额是6904亿美元,进口是出口的4倍,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为出口额的14倍。中国媒体产业的贸易逆差如此之大,使得在思想文化影响方面严重的不对称。

目前,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量占整个新闻发稿量的4/5。传播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

2.国家文化安全冲突进一步上升

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有权根据国际法,选择自己国家的文化制度、意识形态、民族文化。

文化具有超国界的特性,今天,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和国家制度与政策横加干涉,并以此不断冲击我国文化的底线,威胁国家文化安全。西方国家集团,一再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提出中国人权状况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进行指责,并屡次以人权问题对中国最惠国待遇进行要挟。这种冲突在某种程度上,由于西方国家集团为谋求在华的更大利益而不断提升在这领域的条件,从而使我一国在这一领域里与西方国家集团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冲突进一步加大。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它不仅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并正日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文化形态。国家对信息的控制和管理能力由于这一超越时空技术的出现而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在信息网络化技术和信息出现的不对称性,网络正在成为在这一领域里推行强势文化的政治工具。西方国家不仅控制着与网络技术有关的绝大多数核心技术,控制着与软件和硬件的生产与开发,而且互联网上90%以上信息资源都是以英语为语言载体,成为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扩张、渗透的重要手段。开放条件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冲突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而不断上升。

3.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遭遇全球战略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文化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加入 WTO后,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包括新闻、出版等都将逐步开放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文化市场。一方面这将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极好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高科技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外来文化产品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巨大冲击将是很难避免的。

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到100∶1以上。2004年,中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从英国引进图书版2030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

在电影方面,据有关统计,从2000—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

近6年来,韩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年均增幅高达31%,1997年出口与进口的比例为1∶6。8,2001年为1∶1.08,2002年为1∶0。87。席卷整个亚洲的强劲韩流,带动了韩国文化产品(主要是电视剧)的出口增长,2002年电视剧出口额达到1640万美元,占76。8%;其次是动画片,占8。9%,娱乐节目占5。5%。据韩国统计,在韩国的文化产品出口中,中国内地占总额的17%,而韩国从中国进口的电影产品只占总额的2.4%,仅此一项,中韩文化贸易逆差就近15个百分点。

4.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资源危机

文化生态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条件的总和。对一个民族来说,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遗产,都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社群存在的生命线。一旦这样的生命线遭到毁灭性破坏,那么失去的不仅仅是文化生物链的有机性,而且也使民族的存在失去了全部文化基因的谱系依据。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市文化的冲击,原有的文化生存土壤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以对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错位开发和超容量开发,已经现实地构成了当下中国最为严峻的文化生态安全问题。“随着中国争取第一旅游目的地,这里可看的东西越来越少。迅速的城市化正将1949年以前数十年战争和入侵以及后来‘文化大革命’中幸存下来的一点点古迹一扫而空。”(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

一种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却与我们的民族智慧和灵魂血脉相连、保留着我们最纯粹、最古老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正迅速离我们而去。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文化遗存丰厚但迅速走向现代化、城镇化的国家来说,这种情况尤为严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形态的特殊性,诸如口头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手工技艺、商贸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等,有突出价值并广为流传的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代表作,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空间。这些文化遗产包含了更多随着时代迁移与变革而被人们忽视或忘却的文化记忆。只有唤起这些记忆,才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文化的延续发展需要一个民族的根,文化创新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对文化遗产发掘的深度。这些积淀千年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东西一旦消失,人类的损失将无可挽回。

如广为流传的经典民族乐曲《二泉映月》获抢救的第二年,阿炳即去世。陕北黄土高原的民俗剪纸,20世纪80年代还是铺天盖地,而现在已近于消失,而恰恰在这里面包含着中国妇女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信仰和对文化的理解,传递着华夏文明的信息。

语言是一个民族中最稳定的因素。一个民族的语言一旦消失,整个民族也就形同消失。然而据有关报道,在我国120种语言中,有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数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满语、基诺语、赫哲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个人会说了。基诺有2~3万人口,目前,这个民族已经放弃了双语教学,统一使用汉语授课,那么,二十几年后,这个民族的语言将会彻底消失。虽然这些濒临消失的语言大多没有相应的文字,但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历史,他们的知识经验、民间文学都保存在口头语言中,靠口耳相传代代相袭,使语言成为一种独特文化和族群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语言一旦消失,将是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无法挽救的重大损失。流传于蒙古、藏民族中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口传文学《格萨尔王》,如果没有语言的传播,也就没有今天的存在。

二、维护和加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达,不仅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度,从而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一样,对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对外是指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内是指文化在国家稳定、民族认同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一般来说,军事安全要依靠国家的武力性进攻和防御能力来维系,文化的力量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军事安全没有关系,但是任何意义上的无理性胁迫关系的背后或者前台都包含着文化安全能力,“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仅是古代关于文化与军事关系的经典原理,而且也是不断被现代战争反复证明的公理。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和伊拉克两国对以现代媒体为主要手段的文化能力的运用,以及其在最终决定战争胜负中所起的作用,又一次彰显了文化安全与军事安全之间的关系。文化安全与军事安全客观上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的需求。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国家安全重要的条件。一个贫穷、愚昧、落后的国家是没有什么安全可言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家安全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文化安全得到了基本的保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自我认同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发扬光大,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得到进一步弘扬。因此,维护和加强国家文化安全,对于进一步发展经济,振兴科学技术,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条件。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高度民族凝聚力的国家,即使在政治、经济、科技乃至军事上比起其他国家来暂时处于劣势,也是不可战胜的,反之,一个国家尽管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缺乏民族凝聚力,国内各个民族、阶层或利益集团之间貌合神离、各行其是,也是不堪一击的。在现代社会中,民族凝聚力突出地表现为围绕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所产生的一种向心力和团结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大局意识和牺牲精神。从20世纪的中国历史来看,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共合作、建国初期海外华人纷纷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98年抗击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003年战胜“非典”病毒的肆虐,都表现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人心齐,泰山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都是这种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加强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形成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提升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生存和发展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也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主体构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自立于民族之林,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的需求:一是国家生存、安全的需要;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民族生存安全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利益。只有生存安全有保障,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其和世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根本确定其人类学身份的根本依据。因此,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丧失,都将危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正因为如此,文化安全就成为能否确保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的一种战略安全。维护和捍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因此,从根本上讲,国家文化安全是在对于国家文化生存状态关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基于国家文化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提出来的。

三、维护和加强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全球化、民族化、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文化不仅成为冷战后国家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成为架构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国家文化安全已成为一个涉及国家文化主权、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如何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树立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国家文化利益是国家一切文化活动的基础,是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和政策的依据。离开了国家利益这个根本价值取向,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战略都将失去意义。

国家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延伸,是国家利益的文化存在形态和运动样式。从国家利益最一般的存在性构成来看,国家利益的存在和运动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它的物质方式,一种是它的精神方式,其他所有的利益存在形态和运动方式,都是这两种方式作为生命运动形态的展开和具体化。

制定国家文化总体战略目标,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成功经验。1994年,澳大利亚制定了一个以“创造性的民族”为核心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1999年英国制定了“文化与创新:未来十年”的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了“创意英国”的国家文化战略。在亚洲,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是较早提出和制定国家文化战略的国家。制定国家文化战略总体目标,将极大地凝聚全体国民的向心力和创造力,实现国家制定的总体战略目标。

2.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加强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关键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是防御和抵制任何外来文化霸权与内在文化分裂的最好办法。

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文化事业。正确处理“中”与“西”、“社”与“资”、“古代”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地化”、“继承”与“创新”、“机遇”与“挑战”之间的关系。既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反对浪漫的世界主义;既要反对全盘西化,又要注意学习别人有益的东西;既要反对颂古非今,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既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态度。

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一步促进广大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警惕各种各样的文化分裂主义。中华民族是勤劳而智慧的,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绵延不断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兼容佛、道诸家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丰富性,是一个多元一体、共生共存的文化生态体系。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和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大众媒体与学校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增强抵制各种落后文化和外来糟粕的能力。

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要在各项工作中牢牢把握主旋律,同时提倡多样化,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主旋律就是主流价值方向,就是不能丧失的基本价值原则。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湿地和精神植被,是各民族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中产生和形成的,包括着一个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生存策略。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存智慧,构成了她们之间的不可替代性,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群。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维系精神纽带、守护精神家园、捍卫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3.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尽管目前国际文化交流与文化竞争是一场不平等的对话,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说话或是只能安于现状。相反,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竞争的规则,努力加强合作并扩大对话,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我们的了解。西方国家强势文化往往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这就是以偏概全,单一输出,所以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竞争,用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文化产品展现真实的世界,表达我们对世界和平、人类共同繁荣的美好期盼,这将有助于改变我们在文化交流中的弱势状态,获得更多的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持,从而也更为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安全。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以堂堂正正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坦诚地面对世界,争取更加广泛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国家关系独立是基础,平等是前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博采众长,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同时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品格,熔铸万物,发展壮大自己。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组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文化的辐射力。2005年以来,浙江省积极组织开展了法国·中国“浙江文化周”、美国·中国“浙江文化周”、“中国民族音乐会”、中澳、中埃等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活动,扩大了影响,增进了我国与其他各民族的了解和友谊,提升了浙江文化的影响力。

4.构建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

加强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要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检测国家文化安全状况的系统,通过一些关键数据的及时采集和分析,掌握国家文化安全状况,评估国家文化安全级别,定期不定期就国家文化安全状况,向有关部门或公众发布安全信息。

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制度,要与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抵御西方文化扩张渗透的一项根本战略。只有具备中国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在文化领域,我们不去占领,西方及外来文化就必然去占领,尤其是面对新世纪西方文化新一轮的扩张渗透,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一现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不繁荣兴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西方文化必然会乘虚而入,抢占文化阵地,实现其文化演变的目的。

浙江省政府于2006年4月颁布保护知识产权白皮书,率先建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并筹划成立保护知识产权协会,加大文化、公安、工商等多部门联手打击侵权力度,狠抓大案要案的惩处,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着力推进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相互协作的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

5。充分发挥学校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国家文化安全的认同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自古以来就有进行文化传承的功能。加强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1)要唤醒学校的文化自觉,使学校管理者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所应担负的艰巨任务和伟大使命;(2)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培训,增强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开发相关课程的能力;(3)学校要大力加强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类文化多样性,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4)开展网络文化教育,帮助同学们正确地对待网络和使用网络,提高他们对于一些不良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自觉地维护网络文化安全。

文化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要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信心源自历史,更源于现实。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和挫折,始终未曾中断,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熔铸力。实践证明,把握我们的发展目标,坚持我们的发展道路,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是确保包括文化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的根本策略。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安全,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文化综合国力的强弱以及由此而构成的世界影响程度。中国要成为一个对国际事务负责任的大国,获得一个大国应当拥有的文化安全度,就必须承担起一个负责任大国所应当肩负的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文化责任,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建设。当代中国不仅仅是五千年华夏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更应当是对于当今和未来世界文化发展道路新的开拓者和创造性文化成果的提供者、新文化资源的涵养者。在国际文化事务和世界文化发展中拥有应有的发言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将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新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