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注意力的60种方法
11154000000005

第5章 方法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妈妈,妈妈,我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还没进家门,王强的声音就先传到了家里。“运动会,参加那个有什么用?是不是还要每天训练?”妈妈问道。“嗯,是,从今天开始就要每天下午进行一个小时的训练,所以老师让我回家问问你可以不。妈妈,你就让我参加吧!老师都说我跑步很有潜力的。”“休想,你看你的成绩,总是处于中游水平,没有什么起色的,专心搞好学习,其他事情一概不要管。”妈妈说完后,孩子的脸逐渐由晴转阴,眼神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而且,自从这件事之后,慢慢的,王强的成绩似乎也大不如前。据老师反映,王强最近上课总是思想神游,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例子中的王强就是典型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了学习成绩下降。

而这一现象的起因主要是妈妈没有同意他参加学校的运动会,这看起来是件小事,但是对王强来说,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一旦不愿意在学习上用心,那父母和老师做的一切都是徒劳。

难道孩子的意愿就这么重要吗?不满足孩子的愿望就会产生这么大的副作用吗?可能父母还会有疑问:“那是不是孩子的每一个意愿都要满足呢?”孩子的意愿是否得到满足在家长看来或许无关紧要,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因为对孩子来说,如果他内心一个强烈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影响到他追求成功的信心和动力。就像王强,他觉得自己可以通过参加运动会来表现一下自己,让自己风光一把,但是妈妈的话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他的希望。而且他对自己的学习本来就没什么信心,现在连最自豪的项目都被妈妈否定了,他更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上课自然不愿意注意听讲,学习上也不想再去努力了。成绩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是不是孩子的每一个意愿都要满足呢?不是的,对一些涉及到孩子自信心,孩子能从中受到鼓舞的愿望,父母要尽量满足,对于非此类的愿望,父母则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决定。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个例子:

李丽今年上初中二年级,数学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主要是由于自己粗心。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题,李丽却总是能解答出来,因为她的思维和别人有一定的差异,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能力很强,而且对数学题有着一股钻研的精神。有一天,李丽回到家,说:

“妈妈,我们今年有个数学竞赛,听说如果能得奖的话还可以在中考的时候获得额外的加分呢。”“是吗?那你也报名参加吧!”妈妈回答。“我不敢,我怕同学们笑话我,说一些‘就凭你的数学成绩还想竞赛获奖’之类的话。”妈妈从李丽的眼神中看出了李丽想参加此次比赛的愿望,也了解李丽对于数学的兴趣,就鼓励她:“那是因为别人不了解你,参加竞赛又没有分数的限制,而且你解答难题的能力那么强,我相信你参加的话一定会取得一个好成绩的。”“真的吗?”听到妈妈说的话,李丽的眼中泛着光芒。“是的,妈妈了解你,也相信你。”“好的,我参加。”果然不出所料,李丽在这次的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因此,她不仅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大大的提升,粗心的毛病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在这个例子中,李丽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自己想参赛的愿望,但是妈妈却洞穿了孩子的心思,并且鼓励她去参赛。因为妈妈了解孩子,知道凭借孩子的实力,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的。而且好成绩给孩子带来的不只是荣誉,还有对学习的兴趣、注意力、信心和动力。这个成绩的“副作用”波及范围很大,她在数学方面重拾了自信,自然会有意识地去提高注意力,改变自己粗心的毛病。可见,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且善于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巨大。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孩子的意愿呢?

想要很好地利用孩子的意愿,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孩子,“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就像本节第二个例子中的李丽的妈妈,她就很明白自己女儿的特点以及对数学的兴趣,才对女儿进行鼓励,让女儿在竞赛中大放异彩。如果她只知道自己女儿的数学成绩很差,很粗心,那她能鼓励孩子参赛吗?没有参赛,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建立起来,注意力又如何提高呢?因此,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沟通,在沟通中知晓孩子的兴趣,在学习上多多关心孩子,并且用心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弱项,给孩子一些指导。

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时,父母不能因为是学习以外的事情就一概否决。首先应该鼓励孩子去努力,去尝试。或许通过尝试孩子取得了成绩,建立了自信心,为了维护这份成功,孩子会在其他方面也努力做到最好。比如例子中的李丽,她因为数学竞赛拿了奖,肯定想让自己的数学成绩也提升一个档次,这样,她自然就会想办法在考试时提高注意力,改变粗心的毛病,为的是维护“二等奖”这个荣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个内向的孩子由于向亲戚问了声好,被夸奖很有礼貌,下次,他肯定会记住要有礼貌,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所以说,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就意味着打击了孩子想要提高自己的心愿。,孩子的愿望最需要得到父母的允许和支持,有些愿望虽然得到了满足,但是如果父母不是那么支持,只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比如学校的老师作为中间人,说服了孩子的父母,让孩子参加学校的篮球队,但是父母内心里却不是那么愿意,于是整天给孩子脸色看,孩子又怎么可能做好?父母的支持是一针催化剂,可以让孩子发挥出他最大的潜能和力量,而且从父母的支持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会在各方面努力表现,改变自己的缺点,回报父母。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支持。

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宰相式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孩子也会以他的方式回报你让你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