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孩子,学习看起来非常努力,没事抱着课本啃上半天,很有钻劲,有时对着一道数学难题,能反复思考演练上一两个小时。这样的执著精神自然是非常可贵的,很多伟大人物的成功也源自于这种专注和执著。然而,一味地这样“较劲式”学习,对孩子们来说却未必全是好事情。
林轩就是个对待学习非常刻苦的孩子,尤其是对待数学,常常持续两三个小时埋头钻研。无论是在老师,还是家长、同学眼中,林轩都是个舍得下苦功的好学生,但不知道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久而久之,林轩就得到了大家的一个论断:他很刻苦,但就是不行!
至于怎么不行,谁也说不清楚,但成绩在那里摆着,这就是铁的事实。林轩为此加倍地努力,但还是不如那些贪玩的孩子成绩好。为什么那些孩子看起来也不怎么用功,就是比林轩强呢?难道是他们天生就特别聪明,特别会考试吗?难道林轩就是个天生的笨学生吗?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林轩,也困扰着林轩的父母。
其实,在学习的问题上,是否用功是一回事,是否懂得如何用功又是另一回事。俗话说:“用死劲不如用巧劲。”孩子们的智商大体上没有多大差异,林轩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出现在学习方法上。
要知道,学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受到大脑注意力情况的掌控,如果精神不能集中,即使花费了数倍的时间,也未必比得上一些孩子全神贯注学习20分钟。很多家长只知道孩子一直趴在桌子上学习,却忘记了我们的顶叶皮层天生就只有25分钟的专注力,超过这个临界点,大脑就会非常疲劳,自然不自然就开小差,自我调节休息去了。所以,如果孩子学习时间超过半小时,一定要安排孩子的大脑休息一下。
这里所说的休息,并不一定就是玩一会儿或吃点零食什么的。
因为对于人类的大脑来说,所谓的休息,就是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换句话说,用学数学代替学语文,就是一种休息。而且顶叶皮层会从这种转换中寻找到新的刺激,有利于它集中精神全速工作。
备备爸爸很注意孩子的学习方法,长期以来就给备备灌输30分钟的学习思想,即学习一门功课不超过30分钟。如果制订学习计划,一定会帮备备把各门功课的学习交替出现在两个小时之内,中间还会增加娱乐时间。
备备一开始就运用这个方法学习,成绩也一直没有让爸爸失望。虽然跟同班其他同学相比,备备并不是最用功的一个,但是却是学得相对轻松的一个,从来不会因为学习,搞得自己一点娱乐时间都没有。很多孩子疲于应付各门功课的时候,他却能在不同功课间如鱼得水。
据备备爸爸讲,在一定时间内懂得交替学习,一直是他上学读书时的秘密武器,现在他把这个武器传授给儿子,也是希望他在学习好的同时,还能拥有一个相对轻松的童年时光。
备备爸爸可能没有研究过我们大脑注意力的工作原理,但是他却是运用这个原理的行家,能够让孩子通过交替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专注力,从而最终帮助孩子搞定了功课,减轻了负担,成为一个自信优秀的好学生。
据说,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就是一个很注重交替使用大脑的人。他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这些发明可不是他抓住一个不放每天发奋攻坚做出来的。对于聪明的爱迪生来说,按每天的轻重缓急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是一门学问。当早晨起来大脑比较清醒非常敏感活泼的时候,他会去做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钻研和思考,过一段时间大脑变得疲劳迟钝,他就会去想一些相对轻松的事情。每天下午,他还为自己安排下午茶,晚上则会用拉手风琴的方式调节大脑。这种交替难易、劳逸结合的工作习惯,让他保持超级高的大脑使用效率,这也是他一生完成一千多项发明,成为“发明之王”的秘密所在。
所以,父母在吸收前人经验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智慧,不要一想到爱迪生就是他持续不懈地寻找钨丝发明灯泡,其实,爱迪生本人在寻找钨丝的时候,同时还做着很多不同的事情。这就教育我们的父母,要培养孩子交替使用大脑的好习惯,表现在功课上,就是交替学习,而不是一味读死书、用死劲,那样会事倍功半,可不是聪明孩子应该干的事情。
当然,交替学习有相应的时间限度。不是说每十分钟就换一门功课来学习,那样跟“三分钟热度”没有什么区别。把握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是比较合适的,这也符合大脑的工作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