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之道:身体维护手册
11151100000048

第48章 精神调理养生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证实:人的喜怒哀乐会通过大脑皮层的活动传到下丘脑和垂体,使之分泌多种物质,经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门。当人大笑、盛怒、悲伤而情绪极度激动时,会使体内的肾上腺素突然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因而易诱发心肌梗塞、脑溢血而使人猝死。心理学家将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演变过程归纳为:

不良心理因素一大脑皮层功能改变一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一内脏功能障碍一内脏形态改变

因此,保持健康的思想情绪,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人都是有情绪的,情绪既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活动方式,也可以改变人体内在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生理或病理方面的变化。

中医学把人体的情绪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简称七情,并认为七情郁结是内伤的主要致病因素。精神调理养生是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一门重要科学。

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要划分情绪的优劣是很困难的。一般来讲,积极的情绪包括喜欢、崇敬、高兴、幸福等,这些情绪督促人们积极向上,奋发工作,创造生活,同时也对自身机体的健康有益。

消极的情绪包括羞愧、沮丧、哀伤、烦闷、紧张、绝望、妒忌、怨恨等。我们对于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不能一味地谴责和排斥。假设一个人身临万丈深渊,却没有惧怕情绪,对迎面奔驰而来的列车,也不感到紧张,也就不会有立即避开或严加防范的行为,生命都无法保障,又何来健康之说?又比如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过错不感到歉疚和悔恨,对他人的恶行劣迹没有厌恶和愤恨,那么人起码的道德观念都没有建立,还谈什么心理健康?由此可见,精神压力是人生的一部分,只要能因势利导地将这种压力转化为积极力量,情绪也可以随之得到改善。但是,无论积极或是消极的情绪,都不可以太过激烈,如果超过了人的承受程度,就会影响健康,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不良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祖国传统医学论著中有“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记载。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也强调指出:“不仅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情绪致病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往往会很快致病伤人,这一点,老年朋友尤其要引起注意。

另一种情绪波动虽然不大,也不强烈,但持续时间过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诸如积忧、久悲或过于思虑,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都会积而成病。

情绪的变化,除了与外部刺激有关,与人的个体特点也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体质强壮、感情粗犷的男子汉往往性格外向,容易因为急躁动怒而致病。体质柔弱、感情细腻的女子,往往性格内向,容易因为多愁善感而致病。性格孤独、沉默守旧的老年人,因地位的变迁,容易因忧郁伤感而致病。同样一声雷鸣,勇者可以面不改色,怯者则会心惊肉跳;同样遇到烦心事,心胸开朗者很快就想开了,心胸狭窄者往往久久不快。可见刺激即使来自外界,变动仍然源自内心。

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内脏功能,中医学将其列为致病内因,称为内伤七情。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中,当它们超越人体所能承受的正常生理指标时,就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狂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比如,三国时期的周瑜因忌妒诸葛亮的才华三气而死,潇湘馆中的林黛玉因过于悲伤而气绝身亡,南宋名将牛皋因大败金兀术,竞在马背上大笑而终,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并非绝无仅有,健康与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曾对门诊100例患者,抽样调查发现,其中73%的患者发病原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又对50例住院病人进行调查,同样证实了这一数据。

中国如此,国外亦如此,以美国为例,美国健康教育委员会曾调查宣布,在全美国人口中,每10人中就有1人患心理疾病,每20人中就有一人因心理疾病而住院治疗。美国某综合医院门诊部,曾对就诊病人不加选择地进行调查,结果发现65%的病人的致病因素与社会环境有关,其中因情绪不佳而患病的竟占35%。

所谓心身疾病或心理疾病,或如大家所熟悉的所谓心因性疾病,就是明显的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人类的精神生活或精神刺激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如恶劣的经济生活与劳动条件,社会动荡,人事纠纷,他人的威胁、诽谤、歧视等,这些刺激对人体的危害,虽不像细菌或病毒那样能被试管、显微镜或其他医疗器械的检查而证实,但它的危害却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我们就谈谈与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的几种疾病的产生吧。

第一是精神疾病,因精神活动失调引起的各类精神病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精神疾病,我国的精神疾病患者也达1600万。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20%,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1/4.多种神经症及心理障碍发生率会更高,其他因精神因素引起的情绪障碍、抑郁、癔病等就更多了。

第二是消化系统疾病。胃是表达情绪好坏最敏感的器官之一,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经历,当遇到称心如意的事,顿感心情舒畅,胃液分泌活动旺盛,胃口特好。但是遭遇烦心苦恼不如意时,胃的受纳功能下降,食之无味或茶饭不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城市和军人中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显著上升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与精神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人在激怒时血压就会上升。据调查表明,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汽车驾驶员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要高于一般人。人在情绪激动时心跳也会加快,发怒或害羞时脸会发红,中风或心肌梗塞也常在情绪剧烈变化时发生,这就说明人的情绪、精神状态对心血管功能具有明显的影响。

第四是肿瘤。肿瘤的致病因素十分复杂,但很久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它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早在两千年前,《内经》就提出了心理因素与身体疾病相关的概念,例如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我国元代医生朱丹溪认为乳癌是由于忧虑、郁闷、愤怒等不良情绪所引起。20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劳伦斯-莱香的美国心理学家对一组癌症病人作了调查研究,在这组病人中发现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童年起便开始经历失去父母或亲属的悲伤,小时的遭遇养成了他们沉默的个性,成年之后又变得不善交际,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生活的理想,经常沉溺在无望或孤独之中。

联邦德国的巴尔特鲁施博士,曾对8000多位不同类型的癌症病人进行调查后说,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多发生在涉及失望、孤独和懊丧等情绪中,以及各种严重或强烈的精神压力频繁发生的时期,这说明心理上的应激有可能成为癌的一个主要原因。其理由是负性情绪反应造成了抗体和干扰素生成不足,吞噬能力下降,免疫识别能力削弱,从而对突变细胞的监视和清除难以胜任。这说明免疫功能的好坏,影响着癌症的发展。

在临床上还有这样的例子,在丈夫因病逝世后一两年,妻子因长期郁闷而发生癌症,这是在体内免疫功能降低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有的人在生前没有癌症的症状,在死后尸体解剖时发现他是癌症病人,这可能是这位病人在生前的免疫功能控制住了癌症的发展。还有一位胃癌病人,手术治疗后很正常地生活了19年,后来因阑尾炎手术时才发现腹内淋巴结已有癌细胞转移,这说明由于免疫功能正常,病人和癌细胞和平共处了19年。

在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对生活充满快乐和希望的病人,往往能使药物发挥更大的协同作用。曾有两个癌症女病人,其中一个当听到医生诊断后,精神立刻崩溃,很快便去世了。而另一个病人则很快调整好了心态,没把癌症当回事,仍然若无其事地照常生活,在许多年后才因自然衰老而死去,可见,健康的情绪同样能创造奇迹。

人类进入21世纪,因情绪过激而患心理和心身疾病的人,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例如,压迫感就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从早晨恼人的噪声开始,接着是用餐的忙乱,交通的拥挤,工作的紧张,事业上的竞争,以及失业的威胁,特别是人际关系的失调,都会使人产生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如果一直持续积聚,就很容易使人患心理疾病。遥想远古时期,原始人的人际关系非常单纯,他们的生存条件主要是与自然搏斗。随着历史的发展,人际关系复杂起来后,人类的心理便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了。时至今日,精神调理养生已成了现代社会人人都应该重视的一项保健措施,也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谐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对精神疾病的研究得知,精神疾病的产生有两大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因素是个人先天的体质脆弱程度,这与个人的基因遗传、脑神经组织等生理体质强弱有关;另一个因素则是后天的环境压力,这与个人在生活环境中所遭受的压力冲击大小以及压力调适能力有关。每一个人的体质脆弱程度都不同,这就好像是有的人天生就比较怕冷而有的人就比较不会怕冷的道理是一样的,每一个人对精神压力的承受程度也不一样。当环境中的压力程度越超个人本身强度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该个体便越会产生精神疾病;反之,如果个体能避免过强的压力刺激或有良好的压力调适技巧可降低压力的冲击时,则他产生精神疾病的可能便大大降低。由此我们可知:过多的压力会提高精神疾病发作或复发的机会,而压力调适能力愈好,愈能保护个体不易发作或复发。临床实务及研究明确地显示:精神疾病每一次的发作都会对病人造成一些心理与社会功能方面的伤害,发作次数愈多,功能受损愈明显。因此如何学习压力调适以避免发病及再发病将是病患及家属一项很重要的功课。

简单地说,压力是生活中任何会让我们感到担心、难过、紧张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身体上的或情绪方面的,可以是正向的或负向的,可以是突然发生的也可以是长期存在的,可以是能控制的也可以是无法控制的任何变动、琐事或要求。

压力的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种:

来自身体:身体生病了或身体老化,功能退步了等;

来自家庭:家人发生变动(例如:生病、死亡、出生、失业、结婚)、不良的家人相处关系(例如:争吵、批评、拒绝、过度保护)、经济困难等;

来自工作:对工作不满意、与主管及同事的相处关系不好、失业等;

来自环境:环境污染、噪声、拥挤等;

来自社会:治安差、政治经济不稳定、受到外国威胁等;

来自个性:爱竞争、急性子、完美主义、思想缺乏弹性、孤僻等;

来自生活方式:作息混乱、饮食不固定、睡眠不够、抽烟、喝酒、不运动等。

基本上,每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不一样,但是有以下三点原则:

适度的压力有助于个人的表现与成长;

压力太大、太长久对个人的健康与表现不利;

完全没压力对个人的表现与成长亦缺乏帮助。

所以正确的压力调适并不是教你如何逃避压力,而是要能运用方法来管理压力、化解压力,因为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没有压力存在的,有适当的压力存在反而可使自己有努力及成长的动力,如何变压力为动力才是压力调适的重点。

要成功地应付压力,需要从心态及行为习惯两方面的调整与安排做起。在心态上须训练自己能有积极乐观的思考习惯。常常悲观、想不开的人是无法学会压力调适的。不妨常常鼓励自己说“问题总有希望一步一步解决的!”或者“逝者以矣,现在一切从新开始!”再或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正向的内在自语。而行为习惯上则需建立起良好的饮食、运动、作息习惯,学习能让自己放松的技巧或培养兴趣及活动。同时你也需要可以谈心的朋友,必要时还可以寻求专业医疗资源的帮助。在你觉得困顿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禁闭起来,多为自己找些有利的出路,不要将自己逼到精神崩溃的边缘。

除了病友的自我努力之外,家人的关心与支持也是有利于压力调适的进行。在照顾病友的过程中,家属可能因为关心而过度保护,或是因长期照顾的心力疲惫而产生烦闷不耐,下面有几点相处的建议原则来减轻不必要的家人之间的压力:避免对病人有高情绪表达的行为,比如对病人常常批评、支配、有敌意、不尊重隐私及过度保护;能公开与病人讨论病情,当个好听众并提供情绪上的支持;不要因为病人生病而指责病人或彼此互相怪罪;尊重病人的自主性,仅提供适度的协助和督促;家人与病友发生冲突时,请第三者帮忙处理,比如医疗人员。面介绍几种疏解压力的方法:规律的健康饮食;足够的睡眠休息;把心事讲出来;懂得让自己暂时休息一下;随时给自己一个鼓励;避免过度的负担;认清楚你的压力是什么;对别人的批评与竞争不必太在意;允许自己能犯错;使用幽默感;为别人做点事、帮助别人;找出让自己放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