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之道:身体维护手册
11151100000047

第47章 源远流长的中华养生思想——情绪养生

从现有文字记载看,中国养生学的始萌,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从甲骨文的考证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保佑,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消除不祥之状,乞求福佑来临。这种乞求当然无效,但表现出远古的人们对健康平安的向往,可以说是我国养生思想的萌芽。

中华养生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疾病防治和健康保养的探索就已经百家争鸣了。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养生思想最丰富深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老子首先提出了顺应自然的养生保健理论。老子对养生学的造诣颇深,他的养生观主要是清净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谈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道”是规律的意思,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根本,人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就一定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才能健康长寿。自然法则是最公正的,譬如日月经天,江河纬地,暑往寒来,草木荣枯,都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有所成效,养生之道也是如此。老子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易浊,只有少私寡欲,守静笃,才能知足常乐,然而,这一点却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世人皆知修身养性、健康长寿好,唯有功名利禄、金钱美女忘不了。若长期羁绊于名缰利锁之中,沉湎于酒色财气之境,纵欲伤身,获得健康与高寿岂不是妄谈?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原本道家学说是主张超脱的,但是老子却能很注重追求长生。他在《道德经》中指出:人要根深蒂固才是长生久视之道,养生的根蒂在于保精。而如何保精呢,那就是他提出的为后世尊为宗经的恬淡虚无、少思寡欲的养生思想。老子的长生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久流传,不仅是人们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典,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后世人们对人生品性追求的指南。

庄子则在老子顺应自然的养生观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在很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主张人类应该摒弃外加的仁义礼智,依照人的自然属性,自然而然地生存和发展。

除道家学派外,儒家学派在养生方面也颇有见解。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他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和爱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论,要求人们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一观点深为后人所推崇。在饮食养生方面,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和“八不食”的理论,要求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食、颜色不好的不食、发臭的不食、夹生饭或烹调不当的不食、调料不当的不食,不合时令的不食、胡乱切割的不食、闹市上买的酒和熟肉不食,足见先贤对饮食要求的周到细微。孔子的“八不食”养生要诀,用现代观点来分析还是颇具科学道理的。

继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了“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理论。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不仅是维持生命之气,更是与道义相结合的、靠养生形成的一种升华了的正气,它塞乎于天地宇宙之问,至大至刚,无处不在,人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只有做一个精神高尚的人,才能体魄强健,益寿延年。这样的养生理论,现在读来,总是那么令人为之一振!

我国古代记录此类内容的文章典籍非常之多,浩如烟海。这些古老的养生观念虽然更多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修养,也因为极具价值而被保存并传承了下来,留给我们后人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