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之道:身体维护手册
11151100000017

第17章 颠覆牛奶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目前各大医院儿科患者中,幼儿过敏、气喘、过敏性鼻炎、扁桃体肿大、皮肤发疹,成年人关节炎、腰背酸痛、免疫系统失调等病例屡见不鲜。这些以前并不常见的疾病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却忽然增多了,并且治愈率不高。分析一下这些患儿的饮食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日常膳食各有差别,但是牛奶的大量摄取却是共同的。家长们坚信欧美人长得高大壮硕,就是从小摄取牛奶的缘故,并且认为牛奶是完美的食物。而让家长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牛奶的大量摄取才导致了幼儿上述疾病的频发。实验证明,大多数幼儿患者在停用牛奶一段时间后,病情大为好转,甚至很多痼疾得以痊愈。

其实牛奶本身营养成分的确是相当完整的,可以提供小牛在生长初期的营养。犹如人类的母乳,牛奶所提供的养分亦有一定期限,超过婴儿期再摄取就不适宜。牛奶乃至乳类制品到底适合不适合孩童、青少年、成人及老人呢?以下将逐步分析说明。不要忽略消化生理学上的通则:没有健全且完整的消化机能,自然无法获得完善的营养。

(1)牛奶的成分分析

我们将牛奶和人乳中的成分做一个简单分析对比。牛奶中蛋白质含量丰富,为人乳的三倍。牛奶的蛋白质,主要以酪蛋白为主,人乳以白蛋白为主。人乳味道较甜,是因为碳水化合物含量较牛奶高。在矿物质方面,牛奶缺乏碘、铁、磷、镁,而在人乳中却是含量丰富。人乳中含有卵磷脂、牛黄酸,这两种成分正是牛奶所缺乏的。卵磷脂,属于磷酸脂;牛黄酸,属于一种氨基酸。这两种物质参与婴儿脑部发育。因此我们提倡母乳喂养婴儿是有科学依据的,并不是牛奶能随便代替的。人乳中另有胱氨酸、色氨酸这两种氨基酸,其含量比其他奶制品都高,可以为婴儿提供极佳的营养成分。

从人乳与牛奶成分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事实:人乳、牛奶都是提供给婴幼儿或者小牛犊饮用。仔细观察小牛与小婴儿成长的差异,可以发现牛奶原是发育中小牛的食物,小牛出生后饮用牛奶,促使其骨骼及身体重量的急速发育,每个月增加一倍,但脑部发育少且慢;相对地,人类婴儿却需要6个月时间,体重才会增加为出生时的1倍大。婴儿的发育,身体成长成熟速度缓慢,但脑部却以最快速度发育,超越所有的动物。小牛肢体骨骼的成长快速,因此需要大量蛋白质;相对地,婴儿脑部成长胜过身体,因此需要卵磷脂及牛黄酸等特别物质的辅助。

当今社会,物资丰富,乳类制品充斥市场。现代的婴幼儿发育极好,身材高大,呈现早熟的征兆。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很多孩子12岁的外表,却仅有8岁的智能。这都是拜乳类制品,如牛奶等高蛋白质所赐。相对身体发育的速度,脑部发育、智力开发就显得缓慢。

从消化的观点来考量,牛奶中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乳糖,另一种是酪蛋白,这两种成分均得依赖特定酶的分解。如乳糖经由乳糖酶,酪蛋白经由凝乳酶,分解成较单纯的成分。人类仅在婴儿期,其胃内含有这种足以消化酪蛋白的凝乳酶,孩童约3~4岁时,乳齿已长完备,这两种酶就会从消化道中消失,一生再也不会分泌。

此时应当提醒父母,停止使用乳类制品,开始喂食固体食物。如果仍旧继续使用牛奶,将会埋藏许多疾病的祸根。

牛奶所含的蛋白质中,大多数是酪蛋白,酪蛋白是一种大型、坚硬、致密、极难消化分解的凝乳。酪蛋白适合有四个胃结构的牛,经过不断反刍消化分解才能完全消化。人乳蛋白质成分单位相当小,属于性质柔软的凝乳,即使消化系统尚在发育中的新生儿,也是很容易就能消化的。

牛奶与人乳相比,其酪蛋白的含量,牛奶为300%。牛奶中酪蛋白因子是造成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因为牛奶中所含酪蛋白及脂肪会与所有食物进行极不适当的组合。牛奶进入胃后,会自然形成凝乳,凝乳会形成一种把胃中残存食物包围起来的作用,这种隔离现象造成孤立状态,会阻碍其他食物的消化,直到凝乳被消化为止。

从牛奶与人乳成分分析中,显示新生儿0~6个月间,最好以母乳哺乳,这样脑部发育及营养状况才能健全。6个月以上至幼齿长成期间,可以牛奶替代。3岁以上,或幼齿长齐则应放弃牛奶的摄取,而以天然谷物及豆类、蔬果等食品取代之。

(2)牛奶与疾病的关系

牛奶及各类乳类制品,含有至少25种以上不同成分类型的蛋白质,这是造成人类过敏反应的重大原因。有很多自体免疫疾病,也都跟摄入牛奶有极大关系。因此可以说牛奶及乳制品是食物过敏的元凶。过敏反应几乎没有出现在喂食母乳的婴幼儿身上。假如母亲也摄入大量的乳制品的话,过敏反应同样会通过母乳造成婴儿腹痛等疾病。

乳类制品含有高浓度蛋白质,蛋白质的消化必须靠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以及消化酶才能分解消化。因此消化性溃疡患者,假使摄取乳制品,常会使溃疡恶化。我们经常有这样的错误认识,以为胃溃疡应该多喝牛奶,这样胃壁会形成一层膜,可以抵抗发炎且可帮助溃疡的愈合。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多发性硬化症是神经医学上的一种疾病,至今仍然是很难治愈的一种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它的发病率与孩提时代摄取过多的乳制品有关,而从小吃人乳的却极少发现罹患此病。

成年人糜烂溃疡性大肠炎,儿童经常发作的急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淋巴腺发炎肿大、慢性中耳炎,这些都是顽固的疾病,会反复发作。其实不论是处在哪一个年龄层,只要单纯地从饮食中剔除牛奶以及相关的乳类制品,短则1个月,长则3个月,就可以得到非常神奇的改善效果。

以儿童肿大的扁桃体为例,我们的解决办法通常是做扁桃体摘除手术,或长期服用抗生素来治疗。其实只要我们停止喝牛奶,过一段时间扁桃体就会明显地缩小直至回复正常大小,基本上不会再复发。

w。沃克尔博士是美国一位世界知名的内分泌专家,60多年行医的丰富经验使他认识到,许多疾病尤其是甲状腺肿大的形成,或者其他甲状腺功能失调等棘手的疾病,除了碘代谢以及激素的因素之外,另一个直接因素就是牛奶中所含有的酪蛋白。遗憾的是这一点经常被人们忽略。这种现象在牛奶及乳制品大量采用巴斯德消毒法之后,更为显著。沃克尔博士在1930年一1940年间提出这种想法和呼吁,确实是高瞻远瞩。

如前所述,我们已经知道,酪蛋白会附着在黏膜壁上,形成身体吸收其他营养物质的阻塞,是造成组织器官病变的元凶。人体组织中并没有这种机制设计,足以消化崩解酪蛋白,因此对人体而言,它们是无法被利用且会阻塞全身各种系统的黏液。

不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人或病人,只要摄入乳类制品,都会有不良副作用产生。在我们孩提时代,呼吸道和消化道在免疫系统上属于较为脆弱的组织,当黏液分泌物过多时,这两处所形成的障碍也相对增加。因此不论大小医院,在儿科门诊中通常尽是这些消化不良、腹胀、便秘、呕吐或感冒、气管炎、气喘、鼻塞等病患。总之,不论什么年龄层,黏液阻塞通常选择在每个人较脆弱的组织。

《黄帝内经》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见,古今中外自然界所共同遵循的规则,如出一辙。

因为牛奶与人乳在成分组成上的差异,加上人与牛消化器官功能上的差别,酪蛋白的腐化酿成了人类许多的健康问题。在我们品尝牛奶、乳酪、奶油等香醇迷人的乳类制品时,应当反省“病从口入”这一真理,从而避免乳制品对我们健康产生的危害。

对于乳制品,还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健康箴言”,那就是多喝牛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各种媒体、科普读物也都在宣扬这么一个饮食准则,那就是喝牛奶可以补钙。由于这样的宣传,很多诸如高钙奶粉、中老年奶粉等乳制品充斥着各大商场、超市。然而大家并不知道,我们喝了这么多牛奶补充钙质,而骨科门诊病房里仍旧有许多不慎扭伤或滑倒就造成骨折的病人。广告经常是夸大不实、虚伪造作的产物,错误观念,以讹传讹。所谓专家一言九鼎的信条,也只是扭曲事实的认识。

一些有良知的学者其实一直在默默地推动着人类营养医学的改革,美国研究饮食与疾病关联方面的权威人士麦都果(jlohnM。Dougall)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做过一个全世界各地区人群摄取钙质与骨质疏松症的大型研究计划,该项研究历经数年,研究、调查并提出了几个事实,逐一列出以供大家参考。

乳类制品行销不衰的基本理由在于钙质的提供。事实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居民的膳食中并不包括乳制品,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没有面临骨质疏松的问题。人群钙质的缺乏,饮食摄取钙质不足造成的情况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

实际上,摄取蛋白质越多,骨质中流失的钙质也就越多。血液中钙的浓度其实不能代表骨骼钙质流失的程度。保持人体钙质平衡、维持骨骼的硬朗,其根本原则在于改变膳食的内容,减少每天摄取蛋白质的量,而不是增加钙质的摄入。

从世界各地所收集的资料显示,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亚洲及非洲国家,牛奶是非常罕见的食品,当时的人们其实都具有坚强的骨骼、坚固的牙齿,富裕社会的文明病极少发生在他们身上。

如非洲班图的妇女,她们的健康状况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她们的日常饮食里,从来没有过牛奶,她们钙质的来源仅仅取自蔬菜,这些蔬菜每天可以为她们提供250~400毫克的钙质,其吸收量却不及西方妇女的一半。班图妇女,一生当中平均生育10个子女,每个孩子都是亲自哺乳10个月。即使如此,钙质流失以及相对低量的钙质摄取,也没有造成当地妇女的骨质疏松症。

有趣的是,如果班图妇女移民或迁徙到其他西方国家,并且改变她们的饮食状况,改为摄入西方膳食,就是高蛋白质、高糖分、高油脂、高盐的食物为主时,骨质疏松症及牙齿的毛病就会出现。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是一个很理想的指标,代表任何一种文化背景社会中,其骨骼中钙质存留的状况,间接可以反映出饮食营养文化。

有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高发国家为美国、英国、瑞典、芬兰,这些国家正是乳类制品消耗量最多的国家。相对地,亚洲及非洲等乳制品消耗量较低的国家骨质疏松症却较少见。

在美国受到骨质疏松症侵害的人大约有1.5亿~2亿,然而美国人民的乳制品消耗量也是世界第一位,对于男子、女子、小孩,其一年的总平均消耗量约为300磅。

骨质疏松症与蛋白质摄入量显著相关。而饮食中钙质足够与否,并不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蛋白质摄取愈多,钙质流失就愈厉害,骨质就愈脆弱疏松。爱斯基摩人的饮食结构就是一个说明蛋白质效应与骨质中钙的存留之间的关系的很好范例。爱斯基摩人因为地理环境使然,他们的饮食含有全世界最高的蛋白质,每天250~400克,主要来自鱼、海象、鲸鱼等,钙质摄取量也是全世界最高,每天超过2000毫克,主要来自鱼骨头及肉类,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是世界之冠。平均在20岁时就弯腰驼背的人比比皆是。相对地,非洲班图人每天摄取蛋白质仅47克,钙质仅400毫克,而非洲班图人却很少患有骨质疏松症。

由此可以再次说明,牛奶及其他乳类制品(包括乳酪、奶油、冰淇淋、肉类等)中高含量、高浓度的蛋白质是造成骨质中钙质大量流失的元凶。素食者如果蛋白质摄取过量,也会造成骨质软化,只是植物性蛋白质较动物性蛋白相比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其中的原因是牛奶、乳类制品、肉类、蛋、鱼类食品中除了有蛋白质外,还有其他会促成骨质疏松症的因素,酸性物质比例太高。为了保持血液酸碱平衡,维持弱碱性,必然要抽取更多的钙质溶出骨质来达到这个目标。大家可以完全不必担心我们日常蛋白质的摄取量,事实上目前国内大多数家庭都存在蛋白质的平均摄取量过剩的情况,因此千万不要担心自己或孩子没有足够的蛋白质。

除了大量蛋白质摄取会造成骨质冲刷、外流外,缺乏运动、停经、喝碳酸饮料、吃精加工的垃圾食物,过量的盐及其他酸性食物,都是骨质疏松症的致病因素。长期的腰酸背痛、疲倦、骨头酸软无力、牙齿松动、齿龈萎缩、容易扭伤、闪腰、骨折等病症,正是说明了骨质中钙质及其他矿物质在流失,这个时候实在应当重新检讨我们的饮食,减少蛋白质、鱼、肉类、乳类制品摄入,以便重建真正的健康。

(3)杜绝乳制品摄取

便利的牛奶及乳类制品对我们人类有极大危害,除了前面叙述的理由以外,有更多的研究显示,我们应当尽早杜绝牛奶、乳酪、奶油等乳类制品。

理由一:巴斯德消毒法的危害

细菌学家巴斯德创立消毒杀菌的方法,使得牛奶或羊奶由生奶变成熟奶,虽然有利于保存及减少伤寒菌感染等,但是加热后的牛奶或乳酪改变了酶的性质,改变了酶及蛋白质、脂肪的结构成分,形成了许多不稳定物质,而且牛奶加热至摄氏62℃时就会破坏牛奶中的活性酶系统,诸如胱氨酸、色氨酸、乳糖酶等。其他维生素、矿物质,也大多数被摧毁殆尽。另外,加热后蛋白质会凝固形成坚硬的酪蛋白,且有益肠道的乳酸菌也遭到破坏,最后牛奶变得非常难消化,易致过敏,是对人类有害无益的东西。

用巴斯德消毒法可以生产出相对安全、清洁的产品,但是并不能提供有益于人们健康的产品,更何况巴斯德消毒法并不能完全排除毛发、灰尘、花粉、霉菌、昆虫、肥料等环境的污染。总之,巴斯德消毒法仅仅提供劣质牛奶,假设喂食消毒过的牛奶给小牛,在它长成壮牛前就会死掉。人类应当觉察这些事一实,任何人只要即时觉悟而拒绝再喝牛奶制品,都不算是太迟。

虽然经过发酵的乳制品,如乳酪、酸乳酪、酸乳等,通常比牛奶对于人类消化道损害小,但是事实上对人类真正理想饮食而言,仍旧差距甚远,因为它们都算是偏酸眭食物,理应避免。假使真的要摄取,则可使用少量生的、无添,加盐分的乳制品。

理由二:毒性物质的残存

现代畜牧业与过去完全不同,受限于空间、管理、经济效益,已经不像过去采取野外自由放牧而是限地集中管理。为了避免密集式畜养而造成传染病,会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及杀虫剂。为了促进肉质肥美、乳汁增产,还会自主地添加生长促进剂及激素。这样一来,许多无法确知的化学品添加剂也会带人牛奶中,残存的毒性物质随着人类摄食又进入人体。

畜养方式的改变,饲料取代牧草,牛群的生态环境及生理现象也会改变。所饲喂的饲料纤维素减少,致使牛奶中脂肪成分跟着发生了改变,脂肪含量增加,尤其饱和性脂肪比例偏高,相对地非饱和脂肪大量减少,人类长期饮用之后当然会造成心脏血管疾病及生殖系统癌病变的几率增加。

理由三:均质化乳制品的危害

所谓牛奶均质化是打断牛奶中的脂肪球,破坏后令其解散的一种制作方法。虽然在乳制工业中,这是一种新的制作过程,但是均质化乳会破坏人类的动脉管壁,对于发展均质化乳,实在是致命一击。

KurtOster博士的研究最为精辟,他发现有一种酶,简称xO,可存在于牛奶脂肪中,正常饮用非均质化乳时,xO只会存于人的肠道之中,不会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但是牛奶若经过均质化之后,这个均质化过程会减少乳化脂肪,造成XO大量释放出来,进而造成血液再回收。因此摄取均质化牛奶,人体血液中的xO浓度平均值会很高。相反地,饮用非均质化牛奶或不喝牛奶其xO浓度都很低。

xO被视为血管壁瘢痕化的原因,血管壁失去原有的平滑性,会诱发脂肪物质沉淀,凝聚血小板或崩解的血球等,进一步造成瘢痕、粥状斑,最后形成血管硬化,管腔狭窄。KurtOster博士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Esselbacher博士共同提出了摄取均质化牛奶是美国人罹患心脏病的最主要原因这一观点。世界上其他国家,如芬兰,他们的乳制品也是全面采用均质化过程,因此心脏病发生率极高。法国极少用均质化手段制造乳制品,其心脏病发病率较美国、芬兰有明显地降低。

理由四:添加合成维生素D

维生素D药片是经过放射性处理的维生素添加剂,多年来一直被用于大多数商业乳类制品或其他食品的添加,以及多种常见的合成性维生素片剂中。

以前畜牧业以野外放牧方式为主,天然的维生素D及胡萝卜素可以通过阳光照射在体内自然合成,人类再从挤出的新鲜乳汁中制作成奶油。这种天然的奶油,无法长久储存及运输到较远的地区。随着野外放牧时间减少,牲畜吃野草机会的减少,曝晒日光机会的缩短,维生素D合成量减低,所制成的奶油,在质及维生素D含量上,都随着牛奶颜色的褪去而逐步减少,最后制乳业者只得添加色素及放射性维生素D来弥补其中的不足。

动物体内的维生素D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成分,它们的活化过程,需要阳光照射在皮肤上,活化催促由D,转成D2再转成D3,分别在肝脏、肾脏中进行,最后活性的I)3,负担执行钙磷代谢、钙质再吸收、骨质钙化等过程。具放射性的D2是一种合成维生素,与自然形成的维生素在结构上有些不同。

实际上,动物在食物中无法摄取完整的、天然的维生素D,因此在临床上常见的关节炎患者,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通常都是钙质的利用有障碍。这也就说明了添加合成性维生素D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怀孕的妇女摄取添加了维生素D的牛奶,其胎盘有钙化现象,合成维生素D的危险性才逐渐为人所关注和了解。数年以前,在英国因为不正常钙质代谢,导致新生儿猝死,发现这与放射性维生素D被过量添加入牛奶有直接相关性,因此放射性维生素D添加品,在英国已经被废除且禁用。

近年来,制乳从业者又用合成性维生素D3取代放射性的D2作为添加剂,但其对人类健康之利害影响至今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