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81

第81章 ·钱穆与新亚书院 文化支柱竖南国

钱穆来自中国社会最基层的乡村,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更未出洋留学,完全靠自学成为名家;他由乡村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而走向大学讲台,成为名教授,成为一代学术大师。钱穆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按中国传统的学科分类法,其学问兼涉经、史、子、集,是为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门类的划分,其治学范围广及文史哲,在人文科学中当属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毕生的治学宗旨和人生的终极关怀就是关心中国文化的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沉的爱是激励钱穆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创办新亚书院这件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1949年,钱穆南走香港。“希望在南国传播中国文化之一脉”。钱穆入港后,看到许多青年失业失学,无依无靠,踯躅街头,考虑到创办学校,还能为青年提供求学机会,于是决定居香港办学。

1950年,钱穆等人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自任院长。书院的宗旨是:

“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并旁采西欧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 新亚书院是在钱穆先前创立的亚洲文商夜校的基础上改建的,改建后由原校址迁到桂林街。初创时期的新亚书院,校舍简陋,办学条件极差。

因宿舍不够,学校阳台、走廊、楼上都睡满了学生,上下楼都无法通行。

学生来源多为大陆来港青年,皆无力交纳学费。所以全校学生总计不到百人,而学费收入仅得百分之二十而已。学校经费窘迫,而教师课务却非常繁重。为了节约经费开支,钱穆规定按钟点计薪,任课一小时酬港币20元。

钱穆上课最多,每月任课10小时。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余英时回忆说:

“九龙桂林街时代的新亚,更谈不上是大学的规模,校舍简陋得不成样子,图书馆则根本不存在。整个学校的办公室,只是一个很小的房间,一张长桌已占满了全部空间。”虽然条件简陋,但新亚书院的教授阵容强大,多为国内政界、学界名流以及香港各界的知名人士,人才济济,他们有很多人是钱穆的故旧好友,为支持钱穆办学竞相表示授课不要报酬。

新亚的办学宗旨鼓舞着钱穆和他的同仁们。在这块英国的殖民地上,钱穆先生创办新亚书院,的确为内地来香港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工作的场所。但是钱穆先生办学的目的决不仅限于此。钱穆在后来编写的《新亚遗铎》一书中记载,当时他历尽千辛万苦,创办新亚书院的目的在于:

首先,要培养一种既有丰富知识,又懂得如何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符合这两个标准的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在寻求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完成自己人格的修养,“好让他们懂得如何凭借他们的知识,来为社会服务”。其次,要求每一个中国青年必须熟知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多多了解自己的文化,这关系到中国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第三,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民主精神,沟通中西文化。

钱穆为新亚规定了目标,并鼓励学生去为之奋斗,他提出“生命愈奋斗,将愈见有价值,无奋斗的生命,终将枯萎而死”。就这样,钱穆和他的同道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困境中奋斗,不为个人私利所计较,经过数年的艰辛耕耘,终于结出了硕果,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人才,扩大了学院的影响,逐渐获得了国际上的承认和支持。从1953年开始,新亚书院得到了美国雅礼协会董事会、美国福特基金会、哈佛燕京社、美国亚洲协会的资助,终于度过了困难期,开始加快了发展步伐。到1959年秋时,新亚书院已拥有八系一所,500多学生,办学成绩卓著,来此任教的学者们都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