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70

第70章 ·沈从文与凤凰城世外桃源来 不谙人间情

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从他的小说里,人们知道了湘西的神秘、淳朴和浑厚,为它的原始、为它的传奇、为它的风土人情而吸引,陶醉。他们沿着当年年轻的沈先生出逃的痕迹逆向走进了凤凰这块神秘的土地。

还没进城,站在大桥上眺望古城,只见碧绿的江水从古老的城墙下蜿蜒而过,江边三三两两的小背篓边有人在浣衫洗莱,带蓬的小舟缓缓地划过静静的水面,一线残旧的吊脚楼簇拥着金色的三拱虹桥,江畔的城楼则牵住了一缕缕嫣红的流云,叠翠的南华山麓倒影江心,江中渔舟小船数点,山中暮鼓晨钟兼鸣。悬崖上的吊角楼炊烟袅袅,码头上的浣纱姑笑声朗朗……风景如画,难描难写,让人几乎怀疑这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进入城里,漫步小街上。小巧清雅的小院隐进了小巷深处,街头是特色不多的琳琅商品和一些崭新的仿古小楼。与世外相比,10年前还寂寂无名的这边远小城,正步履迟缓地在追赶着时代的步伐。也许正因为她的迟缓,这里还留下了几分古朴,几分静淡,几分淳厚,因而还有几分亲近。走出小城,走进山里,从黄茅坪到都罗寨,还有苗家、土家的石头墙,大头巾,刺绣围兜和包谷酒。黄丝桥的城墙石缝间,还挂着萋萋荒草和朵朵野菊……。在这样厚厚实实的乡土情怀的包裹之中,小城凤凰还没有变成一道岁月的布景,仅供游人们去留影存念。更迭中有什么东西已流逝远去,似还需要清夜扪心,头枕着沱江潺潺的水声细想。

其实,凤凰之美,还是美在那条清清的沱江。她清澈和温柔地托着一叶扁舟静静流淌,那浅浅的水底一簇碧绿的水草,被水流梳理得婀娜多姿;塔影,楼阁和蓝天倒映在水面上,还有漂来的秋叶;而沈从文的墓地就静偎在沱江边。

从江边拾阶而上走进林间,可以看到黄永玉为沈老树起的碑刻“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再登几步,有一块苔痕斑斑的五彩花岗岩,立在野菊草丛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沈老的名言饱蘸浓绿,渗透出儒者之风,融汇到清清江水之中。墓地朴实,环境幽雅。

而沈先生的故居则在两里之外的一个小胡同里,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位于古城南中营街的石板小巷深处,共两进两厢,颇像北京的小四合院,有木瓦结构房间十余间,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小巧精致,古色古香,尤其是富有湘西风味的雕花木窗,更为引人注目。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正是这种古朴雅致的环境陶冶了他的性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1923年,他从这个世外桃源之中走出,开始进入了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见识到了看不清的生死,并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自己少年时候生活过的这个世外桃源,同时又以这个桃源之中的看法、观点来检验外面世界的人情世故。尽管他发现了自己的桃源里,也掩盖着血泪、辛酸、和痛苦,但是他还是热爱自己生长之地的一切,包括它的缺陷,它的野蛮。他执坳地宣称自己是个乡下人,一个不适合城市的乡下人。他在自己的小说里构筑了一个神秘的湘西世界,寄托了自己的爱,自己的思想,把它看作自己的神殿。同时还构筑了一个对立面:城市,把它看作是病态的,不健康的。终其一生,从凤凰这个世外桃源走出来的少年,一直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情,固执地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下去,不谙外面世界的人情世故,为了不说违心话,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小说,转而从事服装研究。

逝者如斯,眨眼间多少年已经过去。站在故居的小院中,看到中堂前悬挂着的那一代大儒舒心的微笑。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远去,但是,他所创造的那个世界还存留在人们心中。走在凤凰街头,人们的目光不时还在来回地寻找着翠翠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