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67

第67章 ·李白与三峡山水奇情两相得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段美妙的文字是南北朝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绘,读来脍炙人口。而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三峡的魅力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从楚国宋玉的“旦为行云,暮为行雨”,到杜甫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和“三峡星河影动摇”,无数骚人墨客到此无不被三峡的壮美景象所折服,纷纷挥毫落笔,把这人间胜境摄入笔端,流播万世。而唐代大诗人李白与三峡的关系则可以说是神思与壮景的碰撞,天才与仙境的遇合,真是山水奇情两相得。

在川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的巫山,横卧在两省交界处。长江的流向正好之垂直。江水穿巫山山系东流而去,形成了三峡,即长江上自西而东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全长200多千米,西起四川省奉节县,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山川壮丽,气象万千,是长江风光最动人的地方。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年轻的李白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抱负,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离家到成都,又去峨眉山,月光溶溶中想起自己即将沿长江东下出川,对家人故土不免恋恋不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这是李白在诗中第一次提到三峡。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将风华正茂的李白送入三峡。那两岸连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雄奇,那悬泉瀑布、怪柏异草的野趣,那山猿长啼、渔歌悠扬的传响,还有那乘风破浪、起伏曲折的船行,使李白惊奇不已。船过瞿塘峡到达巫山后,李白弃舟登岸,攀山赏景,流连忘返。夜宿巫山下,窗外的风声、雨声、猿声和传说中的神女、楚王、宋玉伴随他进入梦乡。次日他一气呵成《夜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李白经三峡出蜀后,虽然漫游四方,见多识广,但三峡给他留下的美好记忆却没有忘却。当他看见好友、著名道士元丹丘所作的巫山屏风画时,立刻被吸引:“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观元丹丘作巫山屏风》)

与第一次过峡时隔34年之后,已经58岁的李白再次入峡。

昔日李白过峡,踌躇满志,英姿焕发。这次不然,因为卷入宫廷争斗,李白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经过三峡。三峡山水依旧,而自己却人生失意,在逆水行舟途径黄牛峡时,李白触景伤情:“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山高水曲,盘旋难行啊!

到了白帝城,濒于绝境的李白突然绝处逢生,原来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得知消息后,惊喜若狂,立即转船东下,第三次过三峡。悲中转喜,李白满面春风,写下了名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轻舟已经逝去千年了,但他在三峡留下的诗篇、对三峡的颂赞至今仍在人们耳边回响。

三峡大坝开始修建,库区水位变化以后,兵书宝剑峡、龙门峡、倒吊和尚、水帘洞、七道门洞、巴堰峡、关刀峡等自然景观将被淹没,被淹没的人文景观包括:大溪文化、屈原祠、白鹤梁、张飞庙、丁房阙、无名阙、大昌古城、奉节古城、孔明碑、粉壁墙、孟良梯、龙脊石、枇杷州等等。长江三峡这个200千米的大峡谷,正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着地理变迁,旧景一个个湮没,新景观也在浮现。当若干年后,“高峡出平湖”的壮景出现之后,一个新的、气势更加宏大的三峡将出现在世人面前。到那时,如果李白再生,故地重游,四过三峡时,想必会再次触动他的诗兴,令他“俱怀逸兴壮思飞”,再度谱写壮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