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64

第64章 ·朱耷与八大山人纪念馆 墨点无多泪点多

南昌南郊15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有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园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楮树、罗汉松青叶苍干,繁荫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显得格外静谧。密叶筛过的天光洒在小径上,明暗闪烁,野趣横生。一弯荷池清澈明净,倒映着笼笼修竹,鱼儿嬉戏,花影摇曳。园外清溪蜿蜒,微波荡漾,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这里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的所在地。

八大山人朱耷出身于善于书画的明朝宗室之家,其祖父、其父都是工书画的高手,而他本人天资聪颖,加之自幼便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8岁能诗,11岁能画青山绿水,少时能悬腕书写米字小楷,艺术基础很坚实。凭朱耷的条件、地位,仕途功名之路应该是很畅通的,但是在他19岁那年(1644年)明朝灭亡,接着父亲去世,一下子从王公贵族的身份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成为永远孤寂飘零的遗民,使他感到出生在一个“当生不生,是杀不杀”的时代里。由于满清朝廷对待明宗室的态度特别严厉,朱耷随时有可能受到搜捕和诛杀,不祥感始终笼罩着他,后来他画的禽鸟大多有警惧貌,也正是这种心理阴影的一种外射。朱耷23岁时出家当了和尚,但出家不出世,家国之悲、民族之恨、己身之辱始终煎熬着他的心,而控诉、发泄的渠道就是写诗做画,真正是“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从这时起,他的诗画艺术开始粲然有成。顺治十八年(1661年)夏,36岁的朱耷在南昌东南的唐朝太乙观遗址,逐步购买土地,扩建为一所道院,名为青云谱。这样,他又由和尚成了道人,并在此隐居20余年,寄情书画以度日。从此,青云谱便与八大山人的坎坷生涯及其书画艺术联系在一起了。

青云谱前身是一座道院,相传早在2500余年前,周灵王之子即在此开基炼丹。西汉为“梅仙祠”;东晋许逊治水至此,设坛讲道,建“太极观”。唐为“太乙观”,宋为“天宁观”,至清初由朱耷定名为“青云谱”,寓意为青云传朱明家谱。1959年10月1日,在青云谱的基础上开辟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集收藏、陈列、研究、宣传为一体,藏品丰富。原来青云谱三个一气贯通的殿堂——“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辟为主体展厅,有系统地陈列八大山人书画作品及生平史料,并经常展示当今画坛高手佳作。展厅衔连左右“三宫殿”、“斗姥阁”、“圆娇”,更有两庑内室“黍居”、“鹤巢”簇拥着。园林中,森森翠竹掩映着以石刻方式展现的八大山人艺术精品的书画碑廊。

绘画是八大山人一生的主要事业,纪念馆中收藏了他的作品约50幅,如((墨荷图》、《鸟石阁》、《松鹤阁》、《柘木立鹰图》、《寿鹿图》等。人们如果注意一下作为明宗室后裔的朱耷作画所反映的思想意趣,就会发现,他画的鸟兽孤傲者多。康熙时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对他的孤鹿有诗评日,“丰草长林独离群”,责怪他“何因不画青田鹤,比驭双双礼白云。”(曹寅《栋亭诗钞))卷3)朱耷画的鹰,有人看作是玩世不恭之作,“泼墨乱涂,几无片段”。

(杨思寿《眼福篇初集》卷13)他画的山水,多为“残山剩水,地老天荒”的荒凉、寂冷的景象。显然,这些都与朱耷的境遇和情趣不无关系。无怪乎,清人周体观认为朱耷“放浪于形骸之外,佯狂于笔墨之间”(周体观《青云谱序》)。他笔下的动物,往往缩项弓背,鼓腹耸肩,或一足危立,或白眼向天,惊恐万状,不信任与不屈服兼而有之;植物则或秃干虬曲,桀骜不驯,或露根无土,悲中见壮,都是人的爱与恨、喜与怒的外化。他的绘画本身就是诗,如《藤月图》,一轮大月(象征大明王朝)正在沉落,藤蔓缕缕下垂,似叶,似花,又似苦泪千行万滴,观者从中似乎能听到如泣如诉之声。

朱耷经历了明清间天翻地覆的年代,他作为明代宗室为了逃避清朝的迫害,时僧时道时儒,一时装聋作哑,一时狂笑啼哭,精神上极端痛苦;他想超脱尘俗,却又割不断对明皇室的感情;他深深地爱恋山河,爱恋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朱耷作画题诗,只为一浇胸中块垒,并非为谋生而作画,因此其画即使寺庙中小和尚求之也不吝啬,然而达官贵人求他书画,却是千金不易。今天人们徜徉在纪念馆朱耷的作品长廊之中,欣赏着他那非同反响的艺术作品,品味着他那悲苦的一生,相信对人们的精神修养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熏陶。

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万历古井,仙人桥,净明真境,鹤巢黍居、

羲之墨池、竹径通幽、岭云来阁、八大山人墓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路259号。

设施:毗邻国家森林公园梅岭风景区。

名人足迹 洪崖山:顺治五年(1648年),朱耷定居于南昌新建县西40华里的名山洪崖山下、并在此出家为僧,开始了他的和尚生涯。

寤歌草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后,朱耷在南昌的寤歌草堂过着寂寥冷落的生活。成为东湖书画会的中坚。

滕王阁: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与任临江府的于成龙同游滕王阁。于成龙有《与八大山人登滕王阁》诗记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