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54

第54章 ·包拯与包公祠无奈的颂歌与期盼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作为中国人千百年来心目中 清官的无上典范,一直为世人传颂。人们通过戏剧、小说、影视等形式,还有 世代口耳相传的故事传说,使包拯的青天形象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图腾, 而且还将长久地延续下去。包青天,这个称号承载了太多的颂扬和期盼;然而, 这个称号又昭示出一种无奈,毕竟,人希望的,往往是稀少的。

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举。

在任地方官时,能深入基层,体察下情;明察刑狱,断案严明;不谋私利,廉 洁奉公。包拯从盛产端砚的端州知州任上卸任时,连一块砚台也没有带走,其 清廉若此。后来他进入中央朝廷任职,依然保持一身正气,尽心尽职地为国效 力。在朝中,他积极要求改革,与朝中的陈腐势力和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了艰苦 不懈的斗争,最后积劳成疾,病重不治。死后第二年,包公葬于庐州合肥公城 乡东村。而他的遗骨后来就安放在合肥的包公祠。

合肥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坐落在合肥市城南包河公园一个雅号“香 花墩”的小洲上。进入包河公园正门,只见曲径通幽,亭轩错落,杨柳盈岸,菱荷满池,景色十分秀丽。跨过小桥,在一片绿树翠之间,隐现着一座白墙青瓦、古朴典雅的四合院。大门有石狮镇守,门前筑有石阶,门上有一副“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红底黑字对联,门额直书“包孝肃公祠”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就是包公祠。包公祠原是一座古庙,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将庙宇改建为包公书院。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朝御史杨瞻重修包公书院,遂定名为“包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结构。主建筑是包公享堂,正中端坐着八尺高的包拯塑像。包公身着官服,头戴乌纱,粉面修髯,一身正气;双眉微蹙,似在沉思;目光平视,正气凛然。胸前长须飘拂,双拳半握按在膝上,神态严肃凝重。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侧。

塑像旁还放置着龙头、虎头、狗头三铡。在塑像左侧后壁上雕绘有包公刻像,他手持朝板而立,蹙眉平视,呈现出一股铁面无私的凛然正气。

享堂的东厢房内一石碑刻有五言诗一首,这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包拯惟一的文学作品。诗文如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千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存遗训,无贻来者羞。”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包拯的政治抱负和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做一个能替劳苦百姓办好事的真正的官吏。据包拯的门生张田记述,这是包拯做官时为自己立下的处世为人的座右铭,是指导他一生为官的准则。

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日“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入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故俗称“龙井”。自从清末举人李国蘅根据传说写了《香花墩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后,世人遂改称“廉泉”。包公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包公祠、包公墓、青天阁、包公纪念馆、功德广场。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72号。

设施:包河公园外围就是包公文化园。

名人足迹 端州: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任端州(今广东高要)知州,为官清廉,流传有“江心投砚”的故事。

瀛州:宋仁宗皇祐四年(1051年),包拯任瀛州(今河北河间)安抚使,主持河北军事,加强兵民边防工作。

开封: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代理开封府尹,整顿吏治,不畏权贵,敢打大老虎,有“赫赫之誉”,“真得古京兆尹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