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51

第51章 ·张仲景与医圣祠 谁能久位万民心

古诗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人们往往把这种凄惨的景象,仅仅归结为战争。人们往往忽略了在上古时代,医术水平其低下,瘟疫横行之时,同样是白骨蔽野。实际上,历史记载,古时瘟疫时常发生。而那些长期受到疫病困扰的人们也一直在寻找疫病的原因。他们猜测疫病的发生是由于身体受寒而发,所以古代中国人将疫病统称为“伤寒”。但是人们千方百计寻找疗方的结果,却往往归于失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又一场大规模的瘟疫笼罩了中原大地。在这场中华民族的大劫难中,终于有一位南阳人挺身而出。正是这位医学奇才,医圣张仲景的出现,让那段阴暗的日子有了一抹亮色。千百年来,人们纷纷追悼这位一心为民的南阳人,在他的故乡建立了纪念他的医圣祠。

甫到南阳市东郊,沿温凉河畔前行不远,远远就可看见蔚为壮观的一座清式建筑,那就是医圣祠。迎面双阙崔巍,山门壮观。巍巍屹立的仿汉子母阙上朱雀面南而立,展翅欲飞;大门门额上,郭沫若题的“医圣祠”苍劲有力。跨进大门,一块3米见方的石刻屏门而立,正面刻着《张仲景传》,背面刻着《伤寒杂病论序》。门后宽敞院落中花草遍地,绿树成荫。大院中央,新建一座双层六角琉璃瓦碑亭。

前院东西两边是长廊。东廊镶嵌着仿汉画像石刻的《张仲景画传》,生动再现了这位医学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为“万世医宗”的一生。西廊镶嵌着自伏羲以来历代名医的117幅仿汉石刻画像,或长须拂胸,慈眉善目,或清癯冷隽,灵秀聪睿,各具风貌,情态各异,仿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媚俗,设计大方,雕工卓越,令人观而忘返。穿过长廊、越过山门,飞檐流角的四角攒尖式亭子一座,古朴奇特,即为仲景墓亭。亭下是方圆十余丈的仲景陵墓,亭前立有“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的碑刻。墓亭后依次排列、过殿、正殿和东西偏殿各三间。正殿内塑有张仲景像,刚毅质朴,庄严肃穆,充分显示了仲景医圣“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伟大胸怀。走出大殿,但见宽广的祠院里,亭台映辉,花木戏人,显得清静而肃穆。

后世保留的古代四合院,虽修葺一新,但仍不失其古朴典雅之风格。

出门后,遥望远处繁华密集的南阳,却让人不由回想到了仲景当年。其时,南阳一带“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氏家族200多人,其中约有一半人都死于“伤寒”。经历了一次次的生离死别,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悲愤中,他开始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他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提出了用辛温发散的药品发汗解表,使郁闭于内的寒邪随汗而出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从而使伤寒病的诊治出现转机,并据此,穷尽一生,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经典,奠定了中医之基。

尽管张仲景有如此不朽功绩,但正史几乎没有任何记载。不过,公道自在人心,后人将其尊为医圣,而按照当地百姓习惯,张仲景至今仍被尊称为“医圣爷”。他一直久居在人民的心中,而人们更是把张仲景当成神来敬的。相传正月十八是医圣爷的生日,每年这一天,都有几万人自发地来祭祀张仲景。

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大门、照壁、仲景雕像、纪念碑亭、山门、冢墓、过殿、正殿。双阙,古代医学家塑像群,东碑碣廊、西画像廊、春台亭、秋风阁、仁术馆、仲圣堂、智圆斋、寿膳堂。

地址:南阳市东关的温凉河畔。

设施:陈列室,办公室、接待室,展室,现有工作人员38人。

名人足迹 洛阳:为开阔眼界,张仲景到都城洛阳行医,邂逅了“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