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37

第37章 ·张爱玲与外滩倾城之恋

外滩原指旧上海县城至苏州河南岸和黄浦江西岸的滩地,面对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漫步外滩,呈现在面前的是数十座巍峨的大厦,构成一部风格各异而又浑然一体的古典建筑艺术交响诗。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在这个仅有三里长的一条弧线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多是当年许多外国领事馆的驻地,如英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俄国领事馆等都集中在这里,还有许多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等。从建筑上看,外滩这些具有西方复古主义建筑风格的大楼,显然不是出自一个设计师,也不是建造于一个时期,但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条的处理也是惊人的协调,因此成为上海具有“万国建筑博览”标志性的建筑群之一。著名建筑有东风饭店、外滩12号圆顶建筑、海关大楼、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上海大厦等。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势。夜幕中,巍峨的大厦在彩灯辉映下,更显得璀璨夺目。

1949年前,外滩曾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解放后,外滩同样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百余年来,外滩一 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许多描写大上海风云的影片中,人们常常能看到一片高耸的楼群最先凸现,然后才是下面的芸芸众生。外滩是如此华丽,也是如此令人沉醉。有多少美丽新奇的东西到这里来,又有多少惊叹从这里传出去,传成一个个神话。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外滩究竟是什么,也因此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外滩所代表的上海又是什么,人们就这样不知底里、糊里糊涂地活着。直到上海的才女张爱玲的出现,人们才提起了讨论上海的兴趣。

很奇怪,张爱玲关于外滩的感受竟然是苍凉的,她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无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也许是得到了好东西吧,害怕失去的心情格外强烈。于是,张爱玲不再期冀一个带有永恒意味的未来,她所注目的是现在,一刻也不放松地盯着现在,享受着时尚,消费着世俗的潮流。她在自己的得意之作《传奇》的序言中说:“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所以更加要催: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她极其喜欢听别人的赞语,从骨子里欣赏日常的欢悦。外滩的绚烂在她的笔下化作了庸常的快感,大世界的风云也化作了琐屑的纠纷。她心灵的聪明,才情的丰盈,使得她迅速在上海文坛获得声名,给沦陷中的孤岛文学划上了鲜亮的一道光线。

她与政治无缘,也因此能够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情,诉说自己筑居上海的悲欢。

这份机缘诚如50年后的柯灵先生所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什么,当然是毫不计较的。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抗战胜利以后,兵荒马乱,剑拔弩张,文学本身已经成为可有可无,更没有曹七巧、流苏一流人物的立足之地了。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辉煌鼎盛的时期只有两年(1943—1945年),是命中注定:千载一时,过了这村,没有那店。幸与不幸,难说得很。” 的确“难说得很”,张爱玲很早就明白这一点。她说:“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这句话不幸被她言中了,后来的几年,上海一直没有离开过战火,外滩的绚烂已是变了颜色,令张爱玲陌生了。张爱玲最终选择了离开上海,远赴美国,上海的苍凉她是真真切切体验到了。张爱玲与上海,很像她的小说《倾城之恋》里的流苏与香港,这种相似也让人想起《倾城之恋》里的一段话:“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外滩也一样,它的华丽注定要涌入大世界中,令平凡的男女无法永远欣赏下去。而张爱玲们所能做的,只有享受眼前属于自己的欢悦。

外滩风景的华美今天依然显赫,高耸的洋楼下面依然有成群的恋人徜徉,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人还会生出苍凉之感,还会珍惜属于一己的悲欢。

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黄浦江、大马路、东风饭店、海关大楼、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上海大厦等。

地址:上海市黄浦江区。

设施:外滩灯饰精美。夜景尤为奇丽。

名人足迹 香港:1939年,张爱玲入香港大学读书。在港期间,发表第一篇作品《天才梦》。

美国加州: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后长期在加州居住写作,期间与美国作家赖雅结婚。

美国洛杉矶:1995年张爱玲在那里病逝于公寓里,其时悄无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