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36

第36章 ·王守仁与王守仁祠 心的扣问

明代大儒王守仁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风波,而他作为读书人,内心是多么渴望平静啊!外在生活的纷扰既然无可避免,那么就只有诉诸内心了。他经过艰辛的思索、痛苦的扣问,终于悟出了道,创立了“致良知”学说,以求不惑不执、明理通达。他的“致良知”理论可以归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为基础,他提倡“知行合一”、“动静合一”,进而达到人人所向往的精神澄明的境界,也就是圣人的境界。他的理论给后世的人们莫大的启迪,使人们从程朱理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勇于思索,秉持内心,大胆实践。王守仁的哲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这次思想解放有一个机缘,那就是王守仁的被贬龙场。

1508年,王守仁来到龙场做了一名驿丞。此前的王守仁的精神一直没有一个崇高的依托,苦恼不已。他的父亲是状元出身,正统儒家思想对少年的王守仁熏染极深。王守仁闲暇时常常从事骑马射箭等实际军事活动,15岁随父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要塞。但即使如此,王守仁心中的疑虑仍然没有释然。1489年,王守仁在回余姚途中于广信拜见娄谅,听他讲授朱熹“格物致知”论。1492年,王守仁考中举人,住在京师父亲官署,遍读朱熹遗书。为解除心中的疑虑,“格”竹七天,仍百思不得其解,并且抑郁成疾。随后的几年里,王守仁会试接连落第,痛苦无奈之中只好返回老家,诗酒自娱。1501年,愁苦不堪的王守仁终于考中进士,这时正值西北告急,他上疏禀奏“蓄村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严守乘弊”八事。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专权,矫诏逮捕戴铣等,王守仁时任兵部主事,据理力争为戴铣等人开脱,并要求皇帝“宥言官,去权奸”,“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开忠谠之路”。王守仁的言行极大地触犯了刘瑾,遂贬为龙场驿丞。龙场的王守仁栖身于一问草棚中,无书可读,便对自己的经历做了回顾和反思,不禁百感交集。他学过儒、拜过佛、谈过仙,但始终心中一片茫然。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困境中的王守仁突然有一天大叫起来:“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这便是著名的“龙场大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安静的扶风山因为哲人的一场恍然大悟变得闻名天下。数百年后,这里成为王守仁的精魂所在。贵阳市区扶风山的阳明祠(王守仁又称王阳明,阳明祠即王仁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四周林山清幽,花草芬芳。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祠内绿树蔽天,青翠可人。根雕盆景布满祠堂,千姿百态,赏心悦目。桂树浓香四溢、沁人肺腑。曲径回廊,别有一番情趣。祠内现存有王阳明先生朝服线刻大像,威严肃穆。祠内左右两壁还嵌有王阳明先生的《训士四条》和《论语四条》

木刻,据说是王阳明的手迹,道劲有力,气韵生动。祠内殿堂中,有王阳明先生汉白玉坐像,生动逼真地传达了王阳明的哲人风采。两侧为先生手书“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木刻对联,联语豪兴逸飞,书法飘逸流畅。

此外,还有清代学者莫友芝、何绍基等名流游览祠堂题咏的诗文石碑,记载着后人对王阳明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