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35

第35章 ·闻一多与闻一多故居红烛照死水

云南蒙自本是一个偏僻的小城,遗世而独立。到了抗日战争年代,这里依然是平平静静,好像战火也遗忘了它似的。惟一有些变化的是这座小城里来了一批大教授,他们从大城市来,是小城人很少见到的文明人。也不奇怪,那些研究高深学问的教授们向往的是安静,北京被日本人占了,便避到这里,教书著文,传递学术的薪火。闻一多就是这些教授中的一位。他是西南联大文法学院的教授,文法学院就设在蒙自。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的校舍,包括蒙自租界的蒙白海关、法国领事署和哥胪士洋行和武庙街原周柏斋的住宅“颐楼”等处。其中颐楼又名听凤楼,既是联大的女生宿舍又是蒙自县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占地约2300平方米。颐楼主体建筑是单檐硬山顶三层楼房,院中古榕成荫,典雅幽静。教授们也一样,住的也是潭死水的中国,只有悲愤。悲愤之后,便是燃烧自己,奉献给多灾多难的中国。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死水》)。也许是感觉到纯美的诗在现代的中国太过奢侈了吧,闻一多从此转入了扎实的学术研究,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不过,闻一多的爱国心却是始终不改,是他心中真实的口供——“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配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口供》)

不写诗的闻一多自身成了一首诗,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大诗。抗战胜利后,满怀期望的闻一多聆听了学生们对国民党暴政的控诉,他把自己关在楼上小屋里整整思索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他走出小屋,走出他眷恋的书斋,投身到民主运动中去。他大义凛然,不顾生命危险奋然走在街头的游行队伍里;他义正词严,“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屈服”。这又是何等的诗情!闻一多一生极其短暂,却谱写了一首震撼天地的大诗,也真正是燃烧了自己的红烛,用那无比的光亮穿透了沉沉的死水!

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小楼、窗外南湖、展览厅等。

地址:云南省蒙自县城。

设施:闻一多故居附近有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景点。

名人足迹 北京:1912年闻一多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那里读了大量的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书籍。

武汉:1928年秋闻一多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学术成果极为丰厚。

青岛:1930年深秋闻一多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继续致力于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