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31

第31章 ·诸葛亮与武侯祠君臣天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寓居成都期间,拜谒武侯祠后写下的《蜀相》诗。诸葛亮自从二十七岁那年出山辅佐刘备打天下,建政权,治理国家,直到二十七年后病死五丈原,一生都忠于刘氏,可谓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刘家天下,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诸葛亮的忠心不二,刘备死前宁可把国家让与他。这种君臣关系成为了后世帝王将相的楷模,被世代提倡。基于此,诸葛亮在民间受到的尊崇更是非同一般,这一点从各地修建的众多武侯祠就能看出来。

在全国众多的武侯祠中,成都武侯祠规模最大、最负盛名。但当你走进武侯祠时,抬头看到庙门上挂着的却是“汉昭烈庙”(昭烈是刘备的谥号)的金字匾额,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正是成都武侯祠的一个特点——君臣合祠。

现在位于成都市旧南门外的武侯祠原本是三国时蜀国刘备的陵庙。223年,刘备死后葬于此,称为惠陵,随即建祠,称为惠陵祠、先主庙、昭烈帝庙。西晋末年,即公元4世纪初,统治蜀汉的成汉政权的李雄为纪念诸葛亮,在成都城中修建了一座祭祀诸葛亮的祠堂——少城孔明庙,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号为忠武侯,故又名武侯祠。公元5世纪初,人们把武侯祠移建到昭烈庙西侧,惠陵的东边。这样,武侯祠、昭烈庙、惠陵就形成了稳固的“品”字形布局。到了唐代,成都南郊武侯祠已经盛名远播,大诗人岑参、杜甫、李商隐等都曾慕名来访,并留有脍炙人口的诗篇。宋元时期多次维修或重建。到了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朱元璋的儿子、被封为蜀献王的朱椿来武侯祠祭拜,看到这里香火旺盛,百姓祭奠不断,而相隔不远的刘备庙却门庭冷落;一个臣子享受的祭祀比他的君父还要隆盛,亲王心中十分不快。于是他从君尊臣卑的封建礼教出发,下令拆除了武侯祠,把诸葛亮的塑像和牌位等移入昭烈庙内,同关羽、张飞等并列。虽然庙还是刘备的庙,但人们仍然习惯把昭烈庙叫做武侯祠,有诗为证:“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论功烈,丞相功高百代恩。” 现存武侯祠系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占地56亩,溪水环流,古柏葱翠,环境幽雅。整个祠庙由中轴线贯穿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建筑,两侧有廊房、书房、客厅等,形成四合院的建筑格式,布局严整,古朴端庄。

刘备殿是武侯祠中最高大的一座建筑,体现出一派帝王气象。正殿中,有刘备及其孙刘谌塑像。唐代祠内曾有其子刘禅塑像,因是乐不思蜀的昏君,不久就被人毁掉了。东偏殿有关羽及其子关兴、关平,部将周仓、张累塑像;西偏殿有张飞及其子张苞、孙张遵塑像。

诸葛亮殿的规模要比刘备殿小得多。规模小,位置又在刘备殿之后,这种布局充分反映出君臣之间的主从关系。殿正中为诸葛亮贴金塑像,羽扇纶巾,儒雅端重。看着这塑像,人们自然就会感受到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不凡风度,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塑像,祖孙三代忠贞报国,青史标名。诸葛亮像前有3面铜鼓,通称“诸葛鼓”,约铸于公元6世纪,是人们从民间搜集来敬祭诸葛亮的,传说是诸葛亮率兵南征时创制的,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警。殿内外有不少颂扬诸葛亮的匾、联,最有名的当属清代赵藩的一幅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文物在武侯祠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各类人物塑像、碑刻、匾联、鼎炉、钟鼓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事迹。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当属位于武侯祠二门前右侧亭中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其撰文者为唐代名相裴度,书写者为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刻字者为镌石名匠鲁建,因此素有“三绝碑”之称。此外有岳飞手书之《出师表》、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隆中对》木刻等等。

中国古代有才德的文人武将,一向希遇明主,一旦遇到有明主赏识重用,往往鞠躬尽瘁以报知遇之恩,故有“士为知己者死”之说。诸葛亮之于刘备,可谓其中典型,而君臣合祠的武侯祠,正是这种君臣相得的表现。

名人足迹 赤壁: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在赤壁之战 中战胜曹操。

白帝城:蜀建兴元年(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成都: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在成都向后主刘禅呈交著名的《出 师表》。进行北伐。

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惠陵、听鹂园、三国碑廊、爱树山房、清音亭、遐思亭、鱼水亭等。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231号。

设施:毗邻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