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30

第30章 ·李冰父子与二王庙、都江堰民心如是天无奈

鲁迅先生在评价中国历史时说过:“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传统史观是以社会精英阶层为中心的。但是在民间,能世世代代让老 百姓感恩戴德、尊崇有加的,却是那些为黎民百姓做了实实在在的好事的人物。李冰父子正是这种民心所向的人物。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他知晓天文地理、洞察山川水脉,在秦昭王(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统治期间任蜀郡(今成都)太守。当时岷江汹涌,经常发生水灾为害百姓。岷江自四川省松潘县羊膊岭发源,穿过深山峡谷,汇集西川溪流于灌县(今都江堰市)城西,豁然开阔,江水奔腾横溢。针对此,李冰吸取前人治水经验,确定“引水以灌田,分洪以灭灾”的方针,主持兴办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治理岷江,其设计科学,效益恩泽当时并及后世千载。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今天都江堰市灌城口西玉垒山下,距成都59千米。古称都安堰,宋代起称都江堰。工程分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

这三部分设施,使都江堰工程成为既可防洪排涝、又可灌溉航行的系统工程;既避免了水患,便利了交通,又灌溉了农田。《水经注》说蜀人自从有了都江堰,雨季不遏其流,旱季用以灌溉,灌溉面积达一万顷。按后来郑国渠的产量计算,这一万顷良田的产量至少可供30万人一年的口粮。成都大平原就是在这以后才被称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都江堰也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碑”。直到今天,都江堰还灌溉着73.33公顷(1100多万亩)农田,灌溉区域遍及6市、27县,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二郎是李冰之子,史籍上没有记载。据民间传说,李二郎降服了岷江中的孽龙,协助李冰治水修堰成功。其实我们可以把他看作当年跟随李冰修堰的众多无名劳动者的化身。

供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坐落在都江堰市(原灌县)西侧的玉垒山麓,距市区1000米。这里原为望帝祠,祭祀蜀王杜字。南齐明帝时,益州刺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他处,原地改供李冰,易名“崇德祠”,专门祭祀李冰。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祠内又增塑李二郎像,故又称其为“二王庙”。现存庙宇为1936年所建。

二王庙依山取势,其高低错落,游人曲折迤逦而上,层层攀登,只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掩映在参天的绿树之中。每当黄昏晚霞四起,二王庙如在烟波云海之中,远望宛如海市蜃楼,人称“玉垒蓬莱”。人们游览二王庙,势必从山门而进,迂回盘旋,如赴天宫仙阙,故又有“玉垒仙都”之誉。山门上“二王庙”三个金字,为爱国将领冯玉祥手笔。二王庙主体建筑由李冰殿(前殿)

和二郎殿(后殿)组成。前殿内塑有李冰坐像,身穿秦代袍服,右手持治水绢画,凝穆沉思,仪态从容,仿佛在思考制定治水修堰的方案,俨然一派治水专家的形象。后殿塑有二郎立像,身着便服,足穿草鞋,手持铁钎,雄姿英发,展现出一付开山修堰的决心和无畏的气势,是治水先锋的形象。

二王庙中保存着许多古代留下的匾额、对联、石碑。其中有清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题写的“功垂不朽”,光绪帝题写的“功昭蜀道”,以及在后殿西侧陈列的近代画家徐悲鸿画的天马、张大千画的仕女图、关山月画的黄粱梦等艺术作品。此外,二王庙里还保存着1974年从江中挖出的李冰石像。这尊石像刻制于东汉建宁元年(168年)。

因李冰有功德于蜀民,历代庙祭极为盛大隆重。宋代规定一岁一祀,周围十州之民都来参加。尤其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传说是李冰的生日,更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庙堂内外,人山人海,香烟袅袅,磬声悠扬,表现出人民对这位治水修堰、恩惠万民的英雄的崇敬之情。中国历史上的能员干吏不少,但老子英雄儿好汉的现象却多半只是民众的愿望而已,因为过于优裕的成长环境和四周阿谀奉承的小人很难使后生保持父辈的诸如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宽厚待人的美德。至于像李冰父子这样为百姓办的大实事在2200多年后仍发挥巨大作用、父子同受历代人民顶礼膜拜的现象很是罕见。李冰父子已是这片土地上人民心中的观音菩萨,民间百姓在感激引来生命之源的恩人的同时,也暗暗期盼他俩保佑风调雨顺、子嗣昌盛、平安健康。这应该给今人以:某种示范……

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山门、灌澜楼,灵官殿戏楼、花楼观景台等。

地址: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左岸。

设施:都江堰附近有伏龙观、安澜索桥、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等。

名人足迹 李冰父子在史书中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对他们的行踪如今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