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24

第24章 ·香妃与香妃墓谁引香魂归大漠

香妃是乾隆帝的妃子,她浑身上下散发着温馨的沙枣花的香味,由此而得名“香妃”。“香妃”不是封号,帝王的封号从来没有这样纯净朴素过,总是带有“立德垂范”的意味,让人敬而远之。香妃不然,一听名字,人们脑海中便浮现出天真烂漫的形象,似乎香味也扑鼻而来。香妃的真名姓是什么呢?恐怕没有几个人知晓。她本名叫买木热艾孜姆,却被称为“伊帕尔罕”,伊帕尔罕的汉语意思是“香姑娘”。无论是新疆的人,还是中原的人,忘不掉的都是香妃的香,于是香也便成了她的名姓。

香是一种美好的趣味,香妃也由此更加美丽可爱。和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样,她长久被人们铭记,被人们怀念。新疆喀什的香妃墓便是人们愿望的集中表达。香妃墓占地面积30亩,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古老的陵墓建筑。整个陵园精美宏伟,顶呈圆形,外面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寺外有一池清水,林木参天,清幽宜人。

陵墓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

正门前地势开阔平坦,四周古杨参天。门楼不大,却十分精致和华丽。与门楼紧连的是一座小型清真寺,供日常礼拜之用。陵园西部的大型礼拜寺,为三合院形式,有正面敞廊15间,后部砖殿8问,颇有几分气派。逢宗教节日,南疆各地穆斯林们在朝拜阿帕克霍加墓之前,先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礼拜仪式,那一番景象自是非同寻常。

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这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造型宏伟壮观,风格庄严华丽,为整个建筑群之冠,也可以称得上是新疆最为宏大精美的陵墓。主墓为方体圆顶,横长36米,纵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墙上,由绿色硫璃砖贴面,问以黄蓝二色瓷砖镶嵌,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案,还有阿拉伯文警句。穹窿形的圆顶上,一座玲珑剔透的塔楼,巍然屹立。塔楼之巅,又有一镀金新月,金光灿灿,直插云天,与绘有各种花纹的琉璃圆顶互相辉映,越发显得壮观。跨进陵墓,高大宽敞的厅堂里,筑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排列着大大小小58座坟丘。这些坟丘和平台,一色儿用白底蓝花的琉璃包砌,看上去晶莹素洁,碧光闪闪。香妃的坟丘位于平台的东北角上,虽然并不高大显眼,却常常使游客驻足凝视。

其实,香妃墓并非是香妃一个人的坟墓,它有58座坟丘,埋 葬着72位族人。它的原名叫阿帕克霍加墓,后来香妃的名声德望大了,人们便都称它为香妃墓。香妃墓又并非香妃尸骨的埋葬地,她的尸骨还是留在中原的皇陵中,只是家乡的人民爱戴她、怀念她,才编出了香妃落叶归根的故事。那么,香妃究竟做了什么,承受着人们如此绵长的怀念?

话还得从头说起。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西域维吾尔和卓家族因协助清军平叛有功,而被乾隆皇帝召见封赏。聪明美丽、能歌善舞的和卓女跟着叔父额色尹、兄长图尔都奉召进京。在庆功宴上,乾隆召见和卓家族。在朝廷上,和卓女不卑不亢,从容应对,深得皇帝的赞许,从此,和卓女留在了宫中,作为和卓家族与清廷亲密关系的见证。后来,她被封为容妃,但还是“香妃”的名子传了开来。乾隆对香妃十分钟爱,为了慰藉香妃的思乡之情,派人将喀纠噶尔河畔的一些沙枣树移植到北京,还从香妃的故乡请了两位厨师,专门为香妃料理饮食。尽管如此,这位从小在大漠边长大的女子还是感到了种种不适。水土不服、繁文缛节、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等等宫廷习气使她感到格格不入,进而使得活泼开朗的她愁眉不展,抑郁终生。

香妃在宫中生活了28年,她把维吾尔族音乐《木卡姆》和舞蹈《赛乃姆》带入中原,对西域和中原音乐舞蹈艺术的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汉民族和西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搭起了桥梁。

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 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主墓室、塔楼等。

地址:新疆喀什市东北郊浩罕村。

设施:香妃墓外有清水环绕,林木葱茏,风景宜人,带有典型的南疆风情。

名人足迹 喀什:为香妃的家乡、香妃在那里受到良好教育,聪慧异常。

北京:1760年,香妃入宫,随后在皇宫生活28年。

江南: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有香妃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