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02

第2章 ·曹雪芹与恭王府花园 《红楼梦》与大观园

京华诸景中,恭王府花园算不上令人瞩目。

一般的游客逛完了故宫、天安门、颐和园、长城之外,便会心满意足地离开北京,觉得不虚此行了。但是,要说历史的含蕴,那些散布在京城各个角落里的府门宅邸,却是别有一番景致。

比如恭王府,它距今200余年,其问数易其主,历尽沧桑却保存完好,不大的院落仿佛一册无言的史书,诉说着历史的风云。

恭王府花园究竟建于何时,今天已不可考。但饶有兴味的是,它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奇迹般地相像。

红学家们通过考证,确认恭王府是大观园的原型,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其家族也的确在北京拥有几处房产,房产中确有所谓的占尽风情的小园。也因此,曹雪芹在少年时代,完全有可能在这座园子中生活过一段时间。只不过,那时的园子并不叫恭王府花园,也不叫和坤的后花园。总而言之,曹雪芹和这样一所园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历史的纠葛常常让人们莫衷一是,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又是那样亦真亦幻。作为游客的我们,何妨“信其无不如信其有”,作一番风雅的探寻呢!恭王府花园又称“萃锦园”,座落于什刹海西侧静静的一隅。整所园子被绿阴笼盖,平添了几分静谧与幽深,后来,园子被皇帝赐给恭亲王。恭亲王颇为喜欢这所园子,于是大兴土木,调集能工巧匠,对花园进行了整修,建成融江南园林风格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的一代名园。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便是这么一所园子。全园布局分中东西三路,设计高妙。从中门入园,首先看到的是具有西洋风格的汉白玉拱门,瑰丽华美,非同寻常。正对园门的是假山独乐峰,形似云卷云舒。独乐峰后是安善堂——一座由游廊和厢房巧妙构成的三合院。

安善堂周围是一方由活水汇成的池塘,形状像一只蝙蝠,故称“蝠池”,取谐音“福池”之意。福池周围栽植榆树,每到春来,榆钱飘落,撒满福池,有福贵双全之意。穿过安善堂,迎面是一座石山,名谓“滴翠岩”,是全园的主景,妙处难以言说。园子东路,建筑较为紧密,有心的游客可以寻访大观园众多佳丽的居处。园子西路建筑较少,主要是山景和水景,系模拟自然界的山光水色而成。园内散列着湖心亭、浣云居、樵香径等,玲珑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坐而忘忧。整所园子既具人工智慧,又具山林野趣,使人流连忘返,有出尘之想。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乎更美些,尽管没有后来添加的种种建筑,这大概是文学的魅力吧。大观园的景致离不开那群可爱的青春少女,大观园再美,如果没有少女流盼的眼神、摇曳的步态,也终究是一片死物。人与景相谐,从而安然地栖居在诗意中,这是再美不过的境界,《红楼梦》使我们领略到了。尽管大观园里的欢乐没有持续多久,但我们还是能深切感受到那种穿透时空的美。

曹雪芹一定是沉醉其中,有些忘情了,所以抄检大观园之后的章节写得是那样沉痛,仿佛书页问也能渗出泪来。这悲欢之间,凝结着曹雪芹一生的际遇遭逢。

曹雪芹家族自清初以来,世代贵胄,与皇室过从甚密。康熙年间,曹家的地位权势达于极盛。可惜好景不长,雍正即位之后,曹家失势,进而被抄没家产。曹雪芹的一生正经历了这场家族的剧变,这不能不对《红楼梦》的创作有所影响。作家少年时代的记忆是那样的美好,每日里与清纯的少女打闹、谈心、呕气、吃酒,这些“水做的骨肉”显现了最为美好的人性。但这种美又是如此的脆弱,到最后只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红楼梦》的人, 总会稳隐约约感到,《红楼梦》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大观园内的世界,它代表着真善美,代表着和谐与理想,是一个乌托邦般的世界;一个是大观园外的世界,它代表着假恶丑,代表着世界的凶险与人生的无奈,是一个不可爱却极真实的世界。大观园从污浊的外面世界中艰难地建立起来,却又终将被这个世界的黑暗所吞没。这是一个寓言,不独《红楼梦》为然,不独大观园为然,它道出了人类的普遍困境,也道出了美的普遍困境:为什么美是如此的脆弱?为什么人追求着美却又同时毁坏着美?

大观园的美始终不曾被遮蔽,但这种美却只是石头的美,冷冰冰,没有一丝人性的暖意。也因此,它的美总伴随着人的沦落。曹家得到了它,败落了;

和坤得到了它,灭族了;恭亲王得到了它,亡国了。走进这所园子,总让人感到历史的无常与生命的孱弱。我想,今天的人们,在欣赏这所美轮美奂的园子时,如果心灵能得到些许的净化,也许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达到美与人类的永恒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