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10

第10章 ·吴三桂与山海关人性的卑劣与雄关的无奈

山海关自建成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不平凡的角色。

因为它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而它本身又是那样的雄伟和坚固。

山海关固若金汤,是建筑史上罕见的杰作。整个关城平面为方形,周围城墙约4千米,城高14米,厚7米。关城与长城交接处的城墙顶宽达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城四面均有关门,“东日镇东,西日迎恩,南日望洋,北日威远”。镇东门上悬有“天下第一关”的巨幅匾额,笔力苍劲,气势非凡。

环绕四门筑有瓮城,瓮城之外又修有东、西罗城。因东门是迎敌的一面,城外还筑有屯兵设防的卫城以及传递军情的烽火台。为与关城相策应,在南北二门之外约1000米远的地方,紧靠长城的内侧,各修了一个翼城。关城建有水门3个,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环城挖有护城河,平时泻水,战时防敌。城的四门上各筑有箭楼,如今,南、西、北箭楼均毁于炮火,仅东门箭楼留存下来,即是今天的“天下第一关”城楼。

登上城楼,极目远眺,有天下河山尽收怀抱之感。北望燕山千重,长城似龙盘亘;南望碧海浩瀚,长城与大海相接犹如龙头探海。明朝诗人所咏叹的“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是每个人都可感受到的。只可惜,这般美景时时与战火相伴,或者说山海关本不是风物佳地,它是历史苍茫的一个残酷的见证!

历史果然没有辜负这座雄关,许多惨烈的战事相继在这里发生,山海关的声名愈来愈隆。不过关城无情,这对它不知是荣幸还是耻辱,也许更多的是一份无奈。历史的步履匆匆,使我们几乎来不及思索与感喟。

明代崇祯末年,山海关走来一位踌躇满志的总兵吴三桂。吴三桂虽然年富力强、英姿勃发,可是此时的明王朝已是岌岌可危,吴三桂所能做的只有赶快决断何去何从。1644年,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所剩残兵败将虽忠心可嘉,但已是穷途末路上的困兽了。摆在吴三桂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投靠李自成所领导的大顺政权,吴三桂毕竟是汉人,官兵们也没有和起义军发生过战事,而且李白成所攻占的北京有自己的父母家眷,特别是有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一是投靠清军,吴三桂虽然对满清向无好感,但此时的清统帅多尔衮已寄信给他,承诺封他为藩王,厚加优待。吴三桂权衡利弊,决定投靠北京的大顺政权,他把山海关交给前来接管的大顺官员,便带领兵马前往北京归顺李自成。快到北京时,吴三桂听说李自成部下大将刘宗敏抢走陈圆圆,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折回山海关,与李自成为敌,向满清割发称臣,并把山海关拱手相让。就这样,山海关几次易手,终于迎来了一场关系天下命运的大战。1644年4月,李自成率兵攻打山海关。最初几天,起义军势如破竹,吴三桂的部队几近崩溃。吴三桂几次突围均未成功,山海关攻破已是指日可待。正在这紧要关头,清兵入关增援吴三桂,从而使李自成军腹背受敌,元气大伤。最后,李白成起义军寡不敌众,撤回北京。

山海关大战,决定了明亡后的政治格局。从此,李白成等农民起义军日薄西山,最终归于败亡。而满清朝廷则实现了入主中原的雄图大略。最可悲的要数这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了。他据守军事要塞山海关,手握重兵,在明亡时按兵不动,在归顺李自成时因小失大出尔反尔,在归顺清廷后却又贪心不足图谋造反。吴三桂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一生。究其原因,固然是有政治形势的纷纭使吴三桂举棋不定的成分在,但也不容否认,其间闪耀着人性卑劣的影子。

纵观吴三桂的立身行事,既背弃了君臣大义,又丧失了民族气节,惟一始终不变的便是对利益和欲望无休止的追求。孔夫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吴三桂便是“喻于利”的小人,也因此,私欲遮蔽了他的双眼,使他丧失了方向感,最终可耻地死去。

山海雄关,迎来过忠义大将徐达,民族英雄戚继光,也遇到过叛臣吴三桂。

这一本来要上演壮丽史诗剧的舞台,在吴三桂手里却被当作礼物拱手送来送去,雄关有灵,除了无奈,又能如何呢?

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城楼。角山长城,匾额、山海关附属军事建筑、长寿山、燕塞湖等。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设施:山海关附近有老龙头长城,可观茫茫渤海。

名人足迹 辽宁:吴三桂出生地,自幼在那里习武,长大后中武举。成为较有名的将领。

北京:吴三桂曾进京接受清朝加封的藩王以及金银财物。

云南:吴三桂晚年曾任平西王,驻守云南,期间发动叛乱,被康熙皇帝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