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表示每次和孩子沟通刚开始就吵了起来,其实这会增加交流的困难。在真正开始交流之后,交流双方都应保持理性的态度,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来对待对方。对家长来说,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不要一遇到与自己观点不符的地方就以过来人"自居,全盘否定孩子的思想,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没有家长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关键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做到用心。
父母经常会这样抱怨:孩子什么事也不愿和我讲。"而孩子却诉苦说:父母不理解我们的需要,他们想说的就说个没完,而我说时他们却心不在焉。"其实孩子有许多事情?感受是很想跟父母说的。他们有欢乐?有苦恼?有意见没有得到及时的交流,主要责任还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认真地或不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
如何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实质上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有问题。不愿听孩子讲话?不和孩子谈心,你怎么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你又怎么可能帮助教育孩子?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敞开心怀和孩子谈看法?讲见闻?说愿望?道欢乐?诉苦衷,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对话的家庭气氛。
有一个13岁的男孩,由于母亲不再给他零花钱了,没钱去打游戏机,所以对母亲很反感。母亲说什么他都不听,事事与母亲对着干。这位母亲说,为了孩子学习?生活得愉快,我经受的艰辛都不让孩子知道,没想到他现在这样对待我。
后来。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艰辛和经历都告诉孩子,不久之后,妈妈发现孩子竟然变乖了许多,问孩子的爸爸是怎么回事。孩子的爸爸说:小孩子也是人啊,很多问题,你只要去跟他沟通,他就会明白了,你以前缺乏和孩子沟通啊!"母亲听了恍然大悟,以后特别注意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结果,孩子身上许多逆反的行为,都消失不见了。
如果这位母亲以前就能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艰辛,那么,孩子就会理解母亲,改变自己对母亲的错误态度。那么,父母们应当怎样与孩子沟通呢?
1.要消除对孩子负评价的心理定势
父母对孩子过去的表现所形成的看法会影响觋在对孩子所说话的理解,甚至误解和歪曲。孩子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好百好,也不是一损具损,父母要排除主观偏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2.一定要认真听孩子讲话
对于孩子的话,父母应表现出热情和兴趣,并表现出很高兴和孩子沟通。孩子讲话时不打断?不批评,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感到他被理解?重视和接纳。
3.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父母要注意孩子内心的需要与感受,体会他的心声?苦恼和心理矛盾,鼓励他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并不表示对他的感受不理解?不认同。父母对孩子的感受认真加以理解和评价,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4.言语要切合实际,合乎情理
父母与孩子交流思想情感要实事求是。无论是批评?表扬和评价。也无论是谈论家庭和社会问题,都要切合实际,有理有节,不能跟着感觉走,随着性子说。比如,你批评孩子一件事情没有做好,你不应这样说:
笨蛋,我已经说过一千次了,为什么还不改。"这就是夸大其词。于事无补。要经常运用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沟通方法,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强教育效果。
5.沟通时言语要清楚?具体?明确
好吧,你玩一会儿,就回来做作业。"这一会儿"是多长时间,孩子有他的打算,父母有自己的要求,两者不一致,结果产生冲突是必然的。
同样也不能接受孩子言语不详的话,否则也会带来麻烦。如孩子说:妈妈,这个双休,我们几个同学到盘山去玩玩行不?"你不能马上明确表态。
因为孩子和几个什么样的同学去,具体怎么安排的,什么时间回来都不清楚。父母与孩子间产生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往往是由于言语不祥?语义不清?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造成的。所以,沟通要成功?有效,言语就要清楚具体。
孩子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不会有自觉性,你不说明原因,只是我说你做",会有强迫?命令之嫌,孩子会认为你主观,强加于人,所以对你的决定要说明原因。另外,当出现问题时,父母还应有自我批评精神,把属于自己的问题说清楚,不能把自己的毛病?问题模糊地敷衍带过,却去具体指责孩子的不对。那样的话,孩子会认为你没有责任心,是不可信赖的父母。所以,与孩子交流时时刻刻都要抱有信任?友善?尊重的态度,口气不应有烦人?生气?责备或警告之意。
教子箴言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