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做最成功的父母
11148800000006

第6章 六?运用有益的暗示教育

看看这孩子真不简单,吃这么苦的药,一声不吭。"你看,他的力气真大,这么重的东西他都能拿得起"如此种种,几乎所有孩子都有的表现,父母都应本能的把它描述成自己孩子不凡的禀赋,运用积极的暗示。

让孩子真的以为自己一定很出色。结果,这种暗示被孩子所接受,他真的会表现很出色。

1.暗示的力量有多夫

你真笨,你看看,这么简单的题你都做不出来!你啊,我看是稀泥糊不上墙,真是没指望了。"

孩子,妈妈相信你,相信你努力后会取得好成绩,相信你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前一句是我们听到最多?说得最多?也最刺耳的声音,但由于经常会听到,经常会说到,所以也就习以为常,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了。然而,家长们是否会想到,久而久之,我们传给孩子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呢?我们又向孩子暗示了什么呢?我们的孩子是否从母亲那里得到了这样的定论:我不行,我很笨,我就这样了。"于是,破罐子破摔,你说我坏,我就坏得吐血";你说我笨,我就笨得不识东西南北。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其实,孩子是否能够成才,与从小所得到的暗示,尤其是来自他最信赖?最权威人的暗示是分不开的。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公开宣称:他们发明了一种绝对正确的智能测验方式。为了证实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两人选择了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级,帮全班所有的小学生做了一次测验,并于隔日批改试卷后,公布了该班5位天才儿童的姓名。

20年之后。追踪研究的专家发现这5名天才儿童都有极为卓越的成就。这项发现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他们请求两位心理学家公布当年测验的试卷,弄清其中的奥秘。

两位已是满头白发的心理学家,在众人面前取出一只布满尘埃的箱子。打开后告诉在场所有的专家及记者:当年的试卷就在这里,我们完全没有批改,只不过是随机抽出了5份试卷,将名字公布。不是我们的测验准确,而是这5个孩子的心态很好,再加上父母?师长?社会大众给予他们的协助,使得他们成为真正的天才。"

可是,我们的孩子得到这样的暗示了吗?我们是否会鼓励孩子:我的孩子。你是妈妈心中的天才!"如果你那正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也像那5名幸运儿童一样,经常得到你的鼓励:孩子,妈妈相信你,相信你能成为最好的自己。"那么,你想到过孩子的反应吗?或许孩子会更加快乐自信;或许他更加愿意多动脑筋;或许他每天愿意多花一个小时看书;或许他会更卖力地投入学习中,以获得更佳的成绩。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因为他更愿意成为最好的自己。

2.巧妙暗示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要用那些让人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应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几种情景暗示,或许能在教育孩子时对你有所帮助。

(1)眼神暗示。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就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的双手就安静"了。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2)表情暗示。家里来了客人,瓜瓜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可以?不能?不该等,使暗示对象做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3)行为暗示。在恰当的时候,以行为代替语言,有时比语言更有力量。例如,有一位母亲对孩子提出以后每天中午要午睡的要求。第二天,又发现孩子中午到处乱翻,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位母亲没说一句话,而是走过去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这无声的行为提醒了孩子,他马上主动去午睡了。

(4)认知暗示。父母应抓住孩子的思想状况,利用积极的认知暗示,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孩子有许多不良习惯,父母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要求孩子给自己远方的好朋友或自己的老师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近期有什么打算。从此以后,这孩子果真克服了不少不良习惯。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在于孩子在写信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反省?自我认识,避免了心理对抗和厌烦。

(5)环境暗示。学习的环境对孩子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根据家庭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这种情境:制定切合实际的家训于室内,家训要求简明扼要,对孩子有激励督促作用;悬挂名科学家画像;在孩子房间利用室内板报提出本周或近期的奋斗目标。这些都能在环境方面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暗示。

教子箴言

运用腔调?表情,举止适度,这一切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件琐事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要教家长学会注意这些琐事。

——(苏联)马卡连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