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沃野拾穗
11146500000009

第9章 为了大地的丰收

90年代第一个金秋,宝鸡农业战线又传捷报:初步核定粮食总产达132.4万吨,比大丰收的1989年增加3.8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今年的粮食生产,经历了旱、冻、雹、涝、病、虫等多种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为了大地的丰收,300多万神农后裔发挥了聪明才智,付出了艰辛努力。

一、科学决策

我市粮食总产1989年创历史最高记录,达到128.68万吨后,能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摆在宝鸡人民面前的又一课题。

市委、市政府分析了农业生产现状和潜在能量后,作出了肯定回答。

(一)以间作套种立体农业为突破口,稳定和扩大粮食作物面积。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646.4万亩,其中夏粮386.05万亩,秋粮260.3万亩,比1989年扩大9万亩。粮食面积中,间套达192万亩。全市473万亩粮占耕地,粮作复种指数达137%。在我市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耕地资源紧缺,粮经争地矛盾日趋突出的情况下,以立体农业间作套种为突破口,稳定和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刊于《宝鸡日报》1990年10月30日。

积,为粮食丰收夯实了基础。

(二)增加国家投入,优化投入结构。一是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1989年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达5466.8万元,投资总额比1980年增加了近1倍。今年在市场疲软、财政短收的情况下,对农业的投入仍持增加态势。二是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增加生产性投入。全市农业部门行政事业费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比重由过去的6:4变为4:6,投入到生产领域的资金大大增加。三是投入结构上兼顾长远和当前。农业投入既注意长远后劲项目的投资,又兼顾关系当年丰收的关键项目的投入。今年对防虫、植保、农技推广、农机具投放等方面的投入达1000多万元,有效地保证了当年丰收。

(三)审时度势,科学指导。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和时令性的特点,市委、市政府及业务部门狠抓关键生产环节的科学指导,具体抓了三件大事。一是针对去冬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少,大多数田块含水率低于小麦生长适宜值,小麦三类田面积大。针对绿度值低于往年的情况,市政府动员广大群众狠抓冬灌、冬春管理,促小麦升级转化。全市冬灌面积达135万亩,冬春追肥250万亩,喷肥180万亩,改变了冬季弱苗状况。二是不失时机抓防病防虫。今年我市农作物发生各类病虫害500多万亩(次),其中夏田作物病虫害达378万亩(次)。在严重的病虫害面前,市上和各县区因地制宜,确定防虫时机。对危害最大的小麦吸浆虫采取“主攻西部原区、沿山地带及川道达标重虫区”的防治方略。市委、市政府四次召开电话会,部署防虫防病工作,并抽调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示范指导。全市发动两次小麦病虫害围歼战,使小麦病虫害损失率降低为0.34%。全市还防治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300多万亩(次),防治玉米粘虫近100万亩,基本上达到了一次全苗的防治要求。三是抗洪救灾,恢复田园。6月底到7月初,全市连降三次大雨暴雨,凤县、太白等九县区受灾农田43.89万亩,成灾20.89万亩,水毁农田8.54万亩,毁坏渠道204.65公里,机井103眼。市委、市政府组织力量,抢险救灾,恢复生产。

灾区增种晚秋、蔬菜,加强受灾早秋和经济作物管理,做到了灾年少减产、不减产,有些地区还有增产。

二、依靠科技

市委、市政府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作为夺取粮食丰收的金钥匙。全市开展了“农业科技推广年”“粮油丰产达标竞赛”活动,组织千余名农科技术人员,搞承包服务、办科技示范样板等,把科技兴农之火燃遍宝鸡大地。——川原灌区规范化高产栽培。200万亩川原灌区农田,通过良种布局、配方施肥、机械耕作、增加灌溉等规范化技术的实施,小麦亩产平均超过300公斤大关。“吨产田”开发也由试验示范步入较大面积推广。——旱作农业规范化栽培。在50万亩旱地推广“伏耕早盖、蓄水保墒、冬锄春碾、增施肥料”的低产田改造技术。在24.7万亩山坡地推广水平沟种植技术,旱地小麦亩产达186-252公斤。——立体农业间作套种。全市间作套种达214.3万亩,其中粮粮间套142.4万亩,粮经、经经间套71.88万亩。10.7万亩玉米套油菜技术,变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既保证了油菜面积,又多收一料玉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高寒山区实施“温饱工程”。推广地膜玉米4.8万亩,平均亩产愈500公斤,最高产量达1000公斤。——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小麦吸浆虫采取“杀蛹为主,补治成虫”的防治措施。对小麦条锈病实行“治点保面,防止流行”的防治政策。全市防治小麦病虫害面积达745.3万亩(次),挽回损失0.7亿公斤。——良种推广。全市建设了宝鸡、扶风两个小麦纯种县,建立了200亩穗行圃,县一级种子田1.5万亩,乡镇二级种子田5万亩,全市种植各种良种的原种、纯种115万亩,占播种面积3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今年市上统繁的2.29万亩玉米良种,可基本满足明年玉米种植需要。

三、搞好服务

今年全市在注意发挥家庭经营的优越性,克服局限性的同时,加强国家农资、农科部门和农村统一经营层次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努力解决单家独户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作业和服务工作,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各级农资部门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经营思想。农民需要什么,就组织调剂、供应什么。市政府领导多次到外地企业,组织调运化肥。从去年秋播到今年6月底,组织供应化肥28.8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15万吨。加上农民从其他渠道购买的化肥,化肥使用量达35万多吨。

针对今年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态势,市县农资、植保等部门及早调运农药。在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的时刻,到外地组织回高效对路农药粉锈宁20多吨,及时控制了病情蔓延。在小麦病虫害期间,全市供销部门组织各类农药800多吨,农机、农资部门供应防虫器械1.7万台(件)。

全市1879个乡村农机、农技等服务组织,把集体、个人拥有的技术、资金、劳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户难以完成的一些生产环节分离出来,由有关专业服务组织承担,提高了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村组机防队采取统一购药、统一时间的措施,统防联防农作物病虫害面积,占全市防治面积的一半多。乡村农机服务组织采取统一作物布局、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的办法,完成机械作业面积达250万亩(次),占全市总作业面积的1/4多。乡村农技服务组织,按照“既开方子又卖药”的原则,提供生产、科技、流通等多功能综合服务,为群众提供技术咨询,供应小额农药、种子、专业农肥等,达到了技物结合、方便实惠的功效。各地还建立了一批浇地队、农田基建队等专业性、季节性或常年性的双层服务组织,为生产搞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