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至19日,西秦大地锁在一片雨幕中。仅两三天时间,岐、宝、凤三县就有58万亩小麦霉变。农民们双手捧着变灰、发胀、生芽的麦穗跺脚顿首,发出阵阵叹息。
天还未完全放晴,农民就忙碌起来了。广播里重复播放着市县政府的抢收动员令:“只有3天好日头,请赶快收割”。3天,多数农民是难以收完田里的小麦的。人们急切切地,压着指头,算计着劳力、时间,于是把目光盯在了收割机上。
凤翔县运输公司的赵师傅,5亩麦子雨前就黄熟了,正愁无力收割时,想起了在县农机局当局长的老朋友,让他给请个联合收割机。局长面有难色地说,机子现在是抢手货,到一个村收不完就甭想走,我这个当局长的也难调动。老赵生着闷气驾东风车回家。这时一台联合收割机穿越公路,老赵灵机一动,将车停在路口,硬是将联合收割机“劫持”到自家田里。
岐山县城北村,村上有四台桂林牌联合收割机,被村民们团团围住,都想让机子先进自己麦田。收割机大受欢迎的事实,将过去认为实行责任制后,机械化难以实现的观念击碎了。
刊于《宝鸡日报》1990年7月16日。
一位农民算账说:请个麦客每亩15元,还要拉运、摊场、堆垛。联合收割机一亩最多20元,到田里只需拿口袋装麦。我6亩麦子,三袋烟工夫收完了,下雨天我美美地睡了个好觉。
一位村干部说:前些年也推广收割机,那个机子不脱粒,把麦割倒,在地里摆成长绺绺,要人捆,大伙不愿用。现在农民请联合收割机收麦划得来,也出得起这个钱。问题是机子少,满足不了需要。
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前些年收麦,十年有五六年芽麦。去年眉县的机子来收麦,我用那家伙收,就是来劲。夏至前3天,我把玉米种上了,比往年早五六天,玉米早熟,比别人每亩多打一百来斤。今年麦黄前,我就把机子靠下了。
一位中年妇女说:前些年收麦把人整匝了,娃他爸在外地工作,请20天假收麦,花了钱,少挣了工资,把人也累坏了。今年他二叔买了台收割机,娃他爸没回来,我就早早把麦收了,种上了秋。
一个联合收割机手说:联合收割机性能好,故障少,使用可靠,今年我已割了400亩,挣了8000元钱。还准备往西赶场收割,争取今年把机子的本钱挣回来,以后就是净赚了。
收获机械化,给神农故乡的农民带来了新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