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叶黄,又是一个麦月天。6月的关中西部,农民们又进入了繁忙紧张的夏收季节。与前些年相比,近年来夏收“麦客”大军逐年减少,一批现代化的“麦客”——机械化收获服务队正在悄然兴起。机器轰鸣,车轮飞转,正在替代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镰麦子一把汗的劳作。短短的几年,宝鸡小麦联合收割机已发展到460多台,年收获面积近50万亩,这个比重虽仅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14%左右,但它却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
麦收是农民辛勤劳动成果得以实现的最后环节。我市区域小麦的收获,布满了艰辛:一是麦收多伴雨季。宝鸡地区曾有“有钱难买五月(农历)旱,六月(农历)连阴(雨)吃饱饭”的民谣。反映出农民对收获季节晴好天气的盼望。在一般年份,6月10日我省东部地区大部分已近收获洪期或尾声,而宝鸡地区才开始搭镰。据对近30年的资料分析,有8年出现较大面积未收获而在田间生芽,14年收割后未来得及脱粒造成“烂场”,最高年份损失2.5亿公斤。两者合计,天气对收获的影响几率为66%。二是光热刊于《宝鸡日报》1995年6月5日。
资源紧缺。宝鸡地区属一年两熟的边缘地区,要求快收快种,西部县区更为突出。要把夏玉米等作物种在高产期(一般为夏至以前),就要求早收获、快腾地、早种秋,加快收获进度,以收促种,这给收获提出了以快取胜的要求。
“麦梢黄,绣女也下床”。这些年来,中小学放假,乡镇企业停产放假,全民动员,大干三夏。仅乡镇企业放假一项,就会少实现产值3亿-5亿元。请“麦客”割一亩麦,一般为15-30元,而联合收割,一次装麻袋,亩收费20元左右,还省了拉、垛、运、脱等工序。在价值规律的驱动下,近年麦收机械化迅猛发展,宝鸡的机收服务队,东征西进,从潼关一路收获到甘肃平凉、庆阳等地。有些机手,当年购机当年赚回本钱,并有盈余,成为一个致富的好门路。
二
宝鸡的麦收机械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65年开始推广马拉摇臂式收割机;1966-1973年,推广脱粒机;1974-1986年,推广割晒机;1987年后推广背负式联合收割机。收获机械化发展经历的半自动、分段作业、联合收获三个过程的实践表明:一是收获机械化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宝鸡地区麦收作业的传统工艺是:割-捆-运-垛-打(脱粒),分段间歇作业。为适应宝鸡麦收作业方式,前些年曾大力推广割晒作业,即采取机械作业先将麦割倒平铺在田间,再进行人工打捆和脱粒作业。这种作业由于机械替代作用不明显,加上平铺麦子如不及时打捆、堆垛,遇阴雨常因地表高温而霉变,因此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二是与技术水平相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联合收割机械化技术日趋完善,有许多机型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如为克服联合收割机作业时间短、主机利用不高的问题,将自走式改为背负式,非作业时间作业机与主机分离,提高了拖拉机的利用率。有了先进的机型,也是联合收割机械化得以较快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三是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联合收割机械化提供了资金保证,农民有一定资金购买机械,使过去一个乡或一个村也难以买得起的收割机,现在一个农户或几个农户就可以购得。另外,农户经济水平的提高,为联合收割机械化作业提供了市场。过去,大多数农民有不拿钱买清闲的信条,现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农民和相当一些经济水平一般的农户,都有了争时抢晌的观念,采取机械收获,减少麦收损失,把秋田作物种在高产期,实现良性循环,这是麦收机械化作业市场不断红火的重要动因。
三
国内外专家有这样一个共识:联合收割机的制造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农机工业的水平。联合收割作业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我市应把小麦收割机械化,当做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麦收季节阴雨造成的危害,提高我市光热资源利用率,促进全年粮食丰产丰收的一项重要攻坚工程,力争到本世纪末,小麦机收面积达近100万亩,全市小麦机械化收获水平达30%左右。鉴于此,笔者以为应当抓好以下几点:
(一)分层有序推进。麦收机械化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经济过程,其发展应当与当地国民经济水平和其他农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根据我市实际,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川原灌区,以中型背负式为主导机型,满足作业地块的需要。乡村企业发达的地区和国营农场,可适当发展一些大中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械。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以发展脱粒机械为主,解决个别作业工序上的机械作业。
(二)采取扶持政策。联合收割机械一次性投资大,年作业时间短,驾驶人员配备多,技术要求高,作业流动范围大,购机者一般为劳力充足的农户或乡镇农机服务站(队)。为解决发展资金问题,近年市县农行用贷款给予了大量支持,今后应继续给予扶持。
我们也要从农业机械化试点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乡镇农机站(队)联合收割机械的购置。乡(镇)村企业发达地区,用一定资金购买联合收割机,扶持农业发展。
(三)创造较为优良的外部环境。一是引导农民优化作物布局,合理倒茬,尽可能地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灌水;二是间作套种规格尽可能与机收工作幅宽相一致,解决机收作业割幅与间作作物播幅的矛盾;三是可推行土地流转机制,适当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减少绺绺田;四是结合农田林网建设、村镇规划、农田基建,有计划地整修农道,便于机械通行。
(四)组织好作业市场。农机部门要将不同经营形式的联合收割机组织起来,采取预约作业合同等办法,形成相对集中的作业区域和市场。积极组织联合收割机,利用麦收时间差,赶场作业,增加作业面积,提高经济效益。农机、交通等部门,要为联合收割机长途转场作业提供必要的交通服务;商供服务部门,要提供油料物资供应、修理等各项服务,促进麦收机械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