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沃野拾穗
11146500000026

第26章 农业,正在走向市场——宝鸡市贸工农一体化农业悄然兴起

初春,笔者通过在宝鸡广大农村走访,惊喜地发现,横亘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壁垒正在倒塌,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产销脱节、加工贮藏滞后、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正逐步解决,一种连接农业小生产和社会大市场的贸工农一体化农业运行机制正在陈仓大地悄悄崛起。

不懈的探索

地处贫困山区的千阳县,既无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无强大的工业基础,但他们独辟蹊径,从贸工农一体化中寻找兴县富民之路,抓了“两白一黄”三条“龙”,即蚕桑、奶业和烤烟三个贸工农一体化工程。在蚕桑生产上,他们不甘长期作外地厂家的原料基地,办起了年吞吐蚕茧600吨的缫丝厂,形成了“龙头号企业-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格局,农民没了“卖难”的后顾之忧,栽桑养蚕热情很高,县域工业也得到发展,被群众喻之为“白色革命”。千阳的另一条“白龙”是奶业生产一体化,他们在利用牧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奶牛奶羊生产的基础上,办起了奶粉刊于《宝鸡日报》1994年3月24日。

厂,形成了“奶粉厂-奶畜基地-奶畜大户-畜牧技术服务体系”

的生产格局,去年,仅收鲜奶一项,厂家向农民支付260万元,全县人均增收23元,许多奶畜大户藉此脱贫致富;千阳的所谓“黄龙”是烤烟生产一体化,近两年,他们在原来烤烟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办起了烟碱厂,将不能加工卷烟的残次茎叶加工成高科技产品,变废为宝,并形成了以烟草公司为龙头、烟碱厂为辅助,带动生产基地和烟农的贸工农一体化体系。

从全市看,这样的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体系各县都有,大有“群龙并起”之势。——陇县畜牧局以“和氏奶业有限公司”等两个乳品企业为龙头,形成由奶粉厂、奶牛场、养牛大户、饲料基地和24个冷配点及技术服务站组合的紧凑型一体化运行机制,把饲料、养牛(羊)、加工、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融为一体,环环相扣,产促销、销带产,产销两旺。——宝鸡县大县大气魄,群龙齐飞,继蚕桑生产一体化后,相继又有以畜产品公司为龙头的生猪生产贸农一体化,“南惠民北益民”两大奶粉厂为龙头的奶业生产一体化,以果汁厂和经营公司为龙头的苹果生产一体化,以宝瑞公司为龙头的蔬菜生产一体化,以杏仁露厂为龙头的山杏生产一体化,等等。——素有“花果山”之誉的我省老苹果基地眉县,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步形成了以果品经营公司、贮运企业和果汁加工为龙头的苹果生产一体化群体,产加销三旺,使老基地焕发青春。

其他还有岐山县以面食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生产一体化、凤翔县以贮藏销售企业为龙头的果品生产一体化等等,龙腾虎跃,不胜枚举。

全新的模式

面对西府大地方兴未艾、形式各异的贸工农一体化现象,却有些眼花缭乱之感。但是,你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它的框架是十分清晰的。即: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加工和流通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组织农户,农户自主生产,政策扶持保护。而就一体化内部组合模式而言,大体上有以下四种:——以经销企业为龙头的产销一体化。过去农产品收购企业对农产品采取有利时收、无利时不收的办法,伤透了农民的心。现有农产品收购企业正朝着扶持基地,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同担的机制方向运行。在这类龙头经销企业中,供销社及其基层点是主力军。

扶风县南阳乡供销社,向农户提供贴息贷款,帮助农民建立果品等生产基地,进行技术、物质服务等,先帮农民发财,供销社再发财。近两年,经他们组织运销的苹果达85万公斤,使南阳苹果打入全国市场。他们还组织外销粮食60多万公斤,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农产品卖难问题。供销社自身也由亏变盈,去年盈利9.2万元。

这种以经销企业为龙头,一头面向市场,推销农产品,一头面向生产,带动基地建设,其领域大多处于直接贸易的鲜、活、嫩初级农产品和一些大宗初级农产品。——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在不少产品上建立起了贸工农一体化运作系统:以乳制品生产企业为龙头,带动奶畜生产及饲料生产和畜产服务业的奶业一体化;以缫丝厂为龙头,带动蚕桑基地和蚕桑服务业的蚕丝业一体化;以果品加工(特别是果汁、果酒、果脯、罐头加工)为龙头,带动果树生产、果业服务的果业一体化;以烟草初加工、卷烟生产企业为龙头的烟草生产经销一体化等贸工农一体化等。这一贸工农一体化形式,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基地的扩大,其生产经营能力不断扩张,形成了覆盖面大、产出率高、效益可观的生产体系。这种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内连生产基地,外接销售市场的贸工农一体化,在加工增值效益高的农产品领域,特别看好。——以贮藏保鲜企业为龙头的产贮销一体化。近年来,全市以解决鲜、活、嫩农产品均衡上市为重点,建立了大中小型库近3000个,贮果能力占总产量的20%。特别是市县供销、农牧部门建设的20多个大中型果库,以技术性能优,贮果质量好,经济效益高而受人青睐。市县国营集体商供部门,建立一批冷库,吞吐全市的肉、蛋等畜禽产品,调节了市场余缺,实现了贮藏增值。这种以贮运营销公司为龙头,连接商场与生产基地的贸工农一体化,在季产年销的农产品增值增效上,效果尤为突出。——以外贸公司为龙头的内、外贸一体化。市县外贸部门,按照我国“复关”的要求,构造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朝着符合国际惯例的经营方式上前进,是我市农产品出口在原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进军。以外贸公司为龙头的贸工农一体化,面向国际市场,带动生产基地,既加快了国内商贸,又促进国际贸易,是我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走向世界的排头兵。

这些全新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与传统的以田间生产为中心的农业方式差异甚大,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明显的现代化产业化农业特征。

特征之一:农工贸变为贸工农,龙尾成了龙头。

特征之二:将农业、工业和商业的三个环节用利益的纽带,以契约形式结为一体,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相互扶持,相互支持,共闯市场。

特征之三:“生产车间”变为市场主体,小生产走向大产业。

贸工农一体化把农民由过去只知种田的生产者变成驾驭市场的经营者,而农业生产也打破了农工商界限,横向上的土地规模经营和纵向上的产加销一条龙使农业由传统的小生产逐渐向现代大产业演变。

辉煌的明天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使我市贸工农一体化如鱼得水,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年初,市政府提出了《宝鸡市贸工农一体化农业发展工程规划》,并列为“十大兴宝工程之一”。这个规划提出了十个贸工农一体化工程项目,涉及粮油、果品、蔬菜、辣椒、蚕桑、肉类、奶类、禽蛋、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业的各个方面,这十大项目如擎天十柱,将支撑起宝鸡现代化农业的宏伟构架。工程前三步实施,到2000年时,预计共改造、新建加工、贮藏、流通龙头企业300多个,使全市90%以上的农业区域纳入贸工农一体化基地范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元以上,实现市委市政府小康规划提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