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把农业引向社会化大生产轨道,全面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这是农村改革与发展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从90年代初开始,我市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组织农口单位兴办经济实体,实施贸工农一体化工程,使农业初步走上了产业化的路子。经过5年多的实践,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格局,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农业逐步走上了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农户,农户自主生产,政策扶持保护的轨道。全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1995年产值达48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940元。60%多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为振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刊于《宝鸡日报》1996年2月17日。
一、基本实践
我市在推行农业产业化方面进行了以下实践和探索。
(一)确定主导产业。依托全市南、北、西山拱卫,中间渭河平原和渭北旱原横贯的自然布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按区域优势和市场潜能,重构农业结构。确定了粮、油、菜、肉、奶、蛋、果、辣、蚕、烟等10大主导产业。市委、市政府下发了文件,召开了3次大型会议,组织外出考察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全市范围内大张旗鼓扎扎实实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发展主导产业,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建设主导产业基地。全市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主导产业基地。(1)区域化布局。根据资源优势,全市确定:巩固提高东5县粮油、禽蛋基地;建设渭北优质苹果、辣椒,秦岭北麓猕猴桃,北部山区肉牛、肉羊、奶畜、烤烟,千阳、宝鸡县西山蚕桑,凤县、太白林特产品,金渭两区蔬菜等基地,形成了区域化布局特征明显的主导产业群体。(2)规模化生产。坚持走农户小规模与群体大规模的路子,实行集中连片,村村联结,形成规模优势。全市建成了几大基地:35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20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40万亩油料基地,12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50万亩干杂果基地,30万亩蔬菜基地,25万亩秦椒基地,及年产7万吨肉类、5万吨奶类、3万多吨禽蛋的畜产品基地。(3)系列化服务。围绕基地,涉农部门和乡村社区性服务组织,从技术、物资、资金、信息等方面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仅在主导产业基地就推广农、林、牧、渔等先进实用技术400余项。
(三)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在抓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在改造提高原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以乡镇企业和农口单位为主体,下大力气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一是对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先后对烟草、饮料、酒精、食用油、蚕丝、面粉等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二是新建一批高水平加工龙头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全市开展了兴办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生产基地,促进一项专业化生产,致富一方群众的贸工农一体化农业工程。先后引进外贸、世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兴办了杏仁露、杏仁粉、油脂、高蛋白面粉、薯芋皂素、淀粉、浓缩果汁、方便面、饼干、沙棘饮料、豆奶粉、乳品等一批大中型龙头企业,全市形成了50万吨面粉、5万多吨植物油、6000吨乳制品、9万吨饮料酒、3000万箱方便面、6万吨机制纸及纸板的生产能力。三是兴办贮藏保鲜企业。全市3万多农户建立了家庭小果库,乡村集体建立了贮藏量在50吨以上的气调冷库200多座,涉农涉商企事业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建立较高标准的果品库50多个。四是实施大、高、强、外战略。大就是大规模,市上要求新建的龙头加工企业一般投资要在500万元以上,不搞作坊式小项目。1993年建设的杏仁露、浓缩果汁、食用植物油、杏仁粉、蜂蜜等加工企业,投资都在千万元以上;高就是高起点、高科技,近几年在乡镇企业中新建的2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设备都是从中国台湾、日本、比利时、美国引进的一流先进设备,生产的产品都达到国内国际9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强就是强辐射、强带动,新建和改造的加工龙头企业,不仅带动当地基地生产,还辐射到外省区;外就是坚持埠外、国外两大市场,把产品市场触角伸向全国,一部分打入国际市场。
(四)完善市场体系。针对我市既不沿海,也不沿江、沿边,信息不灵,市场发育不健全的现实,我们把建好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头戏来抓。一是坚持多种成分、多行业、多部门一齐上,建设商品市场245个。特别是在重要农产品产地、集散地,建立了一批贯通城乡、吸引外地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如蔡家坡蔬菜批发市场、五丈原木材市场、陇县城关农贸市场等。二是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配套功能,解决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等问题。
三是积极发展要素市场。全市已建立劳务、资金、技术、信息市场400多个,其中从事信息咨询和服务的机构72个,从事技术中介服务的各类组织150多个。
(五)进行机制创新。产业化的实质是利益一体化,没有利益驱动,产业化链条就会脱节。为使产业化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我们进行了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人为捏合农工商之间利益关系的传统计划经济做法,实行以经济手段协调产业体系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和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在兴办龙头企业上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在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签订合同、组建行业协会等一些全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使各方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千阳县龙头企业坚持把农业基地作为工厂的第一车间,近年来在农产品收购价格等方面共为农民让利155万元。1994年县乳品厂针对奶畜生产情况,先后5次上调鲜奶收购价格。县缫丝厂每年发放蚕桑贷款贴息20多万元。
同时,市上还建立了风险补偿制度,开征了主要副食品风险和价格调节基金,用于扶持生产和价格下跌时的风险调节。
(六)强化政府调控。近年来我们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上上下下形成共识,市县乡村一起抓。首先,实行科学指导。从1990年开始,市上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通知》《“八五”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八五”市场建设规划》《兴办绿色企业的通知》《鼓励支持农口单位兴办经济实体的通知》《贸工农一体化农业发展工程规划》等,从政府行为上科学引导广大农民和企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市政府对全市农业产业化确定了调整、发展、提高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使产业化的发展由分散行为变为全市的集中举措。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八五”以来,市政府每年拿出100多万元扶持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拿出200多万元扶持龙头加工、贮藏企业建设。市政府确定,从1994年开始到2000年,投资20亿元,改建加工企业100个,贮藏流通企业220个。市上还制定了农户投入、集体投入、社会集资、地方财政扶持、利用外资、争取国家扶持的投入机制。市县金融部门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龙头企业建设。1994年,农业银行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达2.95亿元。同时还积极引进外资5664万元。1995年农发行、农行为农业产业化解决龙头企业贷款近亿元。再次,建立协调组织。市县均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规划,审批项目,协助落实资金,检查督促,使农业产业化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初步成效
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培育出农业产业化的5种形式。
1.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或多种产品,建立基地、销售、加工网络,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市5000多户农产品加工企业,1995年产值48亿多元,创利税6亿多元。宝鸡县姬家殿村兴办的康年天然食品饮料公司,引进世界银行资金,投资2300万元,形成年加工鲜果1.45万吨,生产浓缩果汁2200吨,年产值达8700万元的能力。
宝鸡县高家塄村投资6500万元兴建的东宝天然食品饮料公司和配套企业东宝印铁制罐有限公司,年产杏仁露1万吨,制罐1亿只,产值可达2.3亿元。处于山区的麟游县,依托杏仁资源,投资860万元,生产杏仁粉、杏仁油等杏仁系列产品,年产值可达1800万元。全市粮油、果乳制品、蚕桑、烤烟等龙头企业大都在辖区内建立了原料基地,80%以上的原料由基地提供,企业与农民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有些龙头企业,如杏仁加工等,在当地基地的基础上,还在埠外建立了基地,使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合理配置,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经销企业带动型。以各类经销公司为龙头,一头伸向国内外大市场,一头连接千家万户,带动基地发展。市农业局兴办的市蜂业总公司和华西蜂产品有限公司,以广大养蜂户为基础,集蜂蜜、蜂王浆、花粉等蜂产品收购、加工、经销为一体,生产加工瓶装蜜、蜂蜜、软糖、大白兔系列糖果、冰淇淋、花粉精、西施养颜液等保健营养品、药品23种,部分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年经销蜂蜜1.3万吨,占全国蜂蜜经销量的1/4,年营业额达亿元,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蜂产品经销企业。目前全市各类经销企业已达200多家。
3.中介服务组织带动型。以各类中介组织、专业技术协会、技术服务组织为纽带,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凤翔县纸坊乡马家庄村辣椒协会与辣农签订种植收购合同,负责技术和物资服务,对外推销产品,其生产经营已具有契约化期货市场的雏形。该村辣椒协会在省农科院等单位协助下,还培育出优质高产辣椒新品种。眉县金渠养禽协会与3个养鸡专业村、1650户养鸡大户建立了产销协作关系,协会向农户提供孵化指导、防疫、配方饲料、收购鲜蛋和肉鸡等项服务,全乡养鸡达到14万只,农户和协会经营收入746.82万元,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一个骨干项目。
4.市场带动型。以各类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为龙头,以专业运销大户为骨干,以基地为基础,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格局。我市45个不同类型的粮果菜等批发市场,大多属于这一类型。岐山县蔡家坡以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形成了50多个专业贩运大户,推动了该地区3乡35个村蔬菜生产的发展。蔬菜面积达到2万多亩,吸引了全省其他蔬菜产区商贩来批发市场经销蔬菜。陇县、凤翔、眉县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经营格局。
5.主导产业带动型。从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入手,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服务的格局。宝鸡、扶风、眉县、凤翔等地的苹果、生猪、笼养鸡,陇县、千阳、宝鸡县的奶畜、蚕桑等都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布局。岐山县7个挂面专业村,年加工传统挂面1.5万吨,产值7000多万元。
(二)基本形成了6条龙型产业化体系。
1.粮食系列开发产业化体系。近年来全市通过改造中低产田,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粮食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围绕优质小麦、玉米和豆类等,兴办高蛋白面粉、专用粉、谷朊粉、薯类精制淀粉、食品等加工龙头企业200多个,使50多万吨粮食经过精细或半精细加工增值后投放市场。全市建立起8个方便面厂和一批挂面等传统食品加工企业,方便面生产能力达到3000多万箱。
各县区还利用粮食或粮食副产品,开发医用淀粉生物系列加工。全市兴办各类配方混合饲料加工企业31个,年消化粮食3.8万吨,生产配方混合饲料5.4万吨。
2.油料系列开发产业化体系。全市建成40万亩油料基地和近10万多亩木本油料基地,建成25个油品加工企业,年加工成品油5万多吨。宝鸡县阳平镇与美国客商合作,建成宝利达油脂有限公司,对食用植物油进行脱水酸酯细加工,形成年加工能力1.5万吨,产值可达2亿元。一批具有高新技术的油脂加工龙头企业的崛起,使全市形成油菜制种、杂交种供应、油菜基地、木本油料基地、食用油精炼加工、油料等副食品综合利用产业化体系。
3.果品系列开发产业化体系。全市已建立果品基地120多万亩,加工、贮藏、经销企业300多个,加工、贮藏能力分别达到5万吨和15万吨。1995年果业产值达6亿多元,形成了果品基地、专业技术服务组织、果品经销、加工等配套成龙的产业化经销组织。宝鸡、凤翔、眉县浓缩果汁,宝鸡县杏仁露,麟游县杏仁粉,市区核桃露等系列果品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全市已能生产果脯、果酱、罐头等系列产品30多种。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果品集中上市与周年供应的矛盾,实现了加工、贮藏增值增效。
4.蚕桑系列开发产业化体系。全市已栽桑5万亩,市上建有蚕种场,宝鸡县、千阳县两个缫丝厂,年产白厂丝200多吨,形成了植桑、养蚕、烘烤、缫丝全程产业化体系。千阳县缫丝厂还建立了蚕沙药枕厂、蚕簇厂、粗丝厂、蚕蛹饮料厂等,实现了蚕桑资源的多层利用。
5.烤烟系列开发产业化体系。宝鸡市有西北最大的卷烟生产企业——宝鸡卷烟厂。千阳、陇县、麟游等县是烤烟适生区,年种植面积8万多亩。这几年又兴建了烤烟炉(群)、复烤厂、烟碱厂等,形成了烤烟种植、烘烤、收购、复烤、卷烟生产、经销等较完备的产业化体系。
6.乳品系列开发产业化体系。全市有奶牛1.3万头,奶山羊6.3万只,牛羊奶产量5万多吨,已建立乳品加工企业9个,年加工奶粉6000多吨,形成了奶畜生产、鲜奶收购、贮运加工、产品销售一条龙和产业化体系。
除上述龙型产业化体系外,造纸、蜂蜜、中药材、蔬菜、辣椒、食用菌等也初步形成产业化经营框架,带动着千家万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三、几点体会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自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与市场顺利接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实践探索,我们有几点深刻体会。
一是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首先,使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粮经作物比由1990年的89:11调整到l995年的73:27;其次,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1990年,我市农村产业结构中,按现价计算第一产业产值17.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7.6亿元,第三产业为4.3亿元,三大产业比例是44:45:11.到1994年底,农村三大产业比例变成了33:55:11,农村第一产业产值达37.6亿元,第二产业产值达到63.4亿元。1995年农村第二产业产值预计可达85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和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之和的70%多。农业产业化成为加快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
二是农业产业化把农业生产引向社会化大生产轨道。随着主导产业基地的建立,许多农村实现了一家一户小生产到一村一品或一乡一业集约规模经营的历史性跨越。这种形式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联结起来,形成产业群体,使农村经济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步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
三是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接轨。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农业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把农产品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联接起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脱节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了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轨。
四是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每条“龙”都形成了现代化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使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近3年来,全市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一直保持在98%,规范化栽培面积达到600万亩,生产出了30多项名优农产品和食品工业产品。
五是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了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层次转化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和自我发展能力。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524元增加到1995年的940元,增长1.8倍,增长部分主要来自产业化经营收入。
我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刚刚起步,基地和龙头企业规模还不大,产业化程度还不很高,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要求相比,发展还不够快,今后要继续加大主导产业开发力度。完善十大基地,再建一批龙头企业,抓好市场建设,构造好农业产业化的三大支撑系统,落实好风险基金,完善好利益调节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科技服务机制、投入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等,把我市农业产业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