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沃野拾穗
11146500000024

第24章 发挥优势振兴蚕桑

宝鸡是我国桑蚕生产发源地之一。据史书记载,宝鸡蚕桑生产已有5000多年历史。早在神农教稼穑,周公亶父由彬县迁自周原,即现在岐山县箭括岭下时,先民们就已熟知植桑、养蚕。1980年岐山何家村西周宫殿遗址中,发掘的佩饰玉蚕和陪葬品丝绸,都显示了周代蚕桑生产盛况。秦、汉、隋、唐,宝鸡地处京畿地带,蚕桑、丝织、印染工艺和生产量,都具有较高水平。从长安出发,路经我市的“丝绸之路”,把东方文明传向世界各地。从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看,我市发展蚕桑生产具有4个方面的潜力和优势。

(一)适宜的自然环境。我市地处北纬31.4度,春秋气候差别不大,6-8月份平均气温23.3~24.6℃,无持续高温闷热天气,对提高夏秋蚕茧产量十分有利。我市桑树生长比江苏省苏州地区迟5天。秋季开始缓慢生长期早10天,亩产叶量略低一茎,叶质好于东苏,十分利于蚕桑生产。我市有些户亩产茧已达100公斤,亩产值超过1000元。

(二)土地资源充实。我市571万亩农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刊于《陕西蚕业》1990年第3期。

地占31.5%,约150多万亩,这些田块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市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但也是我市山区发展栽桑养蚕的主要地区。另外,全市还有十分可观的四旁地、地埂等可用于栽桑。目前全市栽桑面积仅4540亩,发掘潜力还很大。

(三)发展养蚕业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市农村劳力有110多万人,其中妇女劳力近50万。近年来乡镇企业虽然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30多万劳动力,但从总体看,我市农村劳动力呈现剩余状况。发展养蚕业劳动力资源充足。通过发展养蚕业可以吸收农村妇女及弱劳力就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四)有比较完整的产供销服务体系。我市有制种3万张的蚕种场,有比较健全的收烘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桑科技人员,有年需干茧240吨、年创产值1000万元、上缴利润80万元的丝绸厂,利于形成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产供销一体的发展结构。

(五)有一批先进典型引路。1987-1988年全国蚕茧短缺,“蚕茧大战”在数省内发生。宝鸡县丝绸厂年需240吨干茧(60万公斤鲜茧),95%从外调入。1987年我们传达中央和省蚕桑会议精神,分析形势,总结交流经验,为扭转蚕桑滑坡局面,促进丝绸工业的发展和农民致富,我们狠抓了蚕桑基地的建设。3年来蚕桑生产每年以1000亩的速度发展,全市桑园恢复到4540亩,并出现一批高产典型的蚕桑万元户。如千阳县水沟乡16亩桑园,平均每亩产茧53.5公斤,亩产值587.49元,有9户亩产值分别达到100公斤和1000元以上。地处丘陵山区的宝鸡县六川河乡荔家山村,1989年有80亩投产桑园,总产茧3643.8公斤,茧产值38431.96元,有9户产茧100公斤,收入1000元以上。陇县东风镇枣林寨村阎宏定承包集体15亩桑园,养蚕30张,产茧770.4公斤,茧产值7972.57元,加上桑苗收入总收入8100多元,除投资费用,净收入5000多元,两年成了蚕桑万元户。这些高产典型在全市蚕桑业的发展中起了示范引路作用。

为了发挥我市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蚕桑生产潜力,促进蚕业和丝绸工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市政府制定了近期发展目标,到1993年,我市桑园面积恢复到1.6万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茧40万公斤,产值400万元。其中:宝鸡县6000亩骨干桑园,零星栽桑100万株,产茧15万公斤,产值150万元。千阳县5000亩骨干桑园,零星栽桑100万株,产茧12.5万公斤,产值125万元。岐山、陇县各1000亩,产茧2.5万公斤,产值25万元。

宝鸡、千阳作为省上基地县,要集中抓好10个乡的基地建设。每个乡发展桑园1000亩,年产茧5万公斤。今年计划栽桑3000亩,养蚕1740张,总产茧量43500公斤,茧产值48万元。为完成我市蚕桑生产目标任务,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市蚕桑生产历经两起两落,严重地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加上蚕桑生产周期长、环节多,恢复和发展难度较大,除农工贸部门继续紧密配合,搞好蚕桑生产“大合唱”,当好党政领导的参谋助手,做好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外,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兴桑养蚕当做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事来抓,山区要把发展蚕桑业作为利用荒山荒坡、绿化环境、改善生态条件的重要措施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农业总体规划,作为富民、创业项目抓下去,抓出成效。这方面,宝鸡县、千阳县党政加强领导,作出规划,制定措施,分步实施,取得了好的效果。宝鸡县县乡携手搞会战,3年任务2年完成,1995年丝厂原料自给要过半,建成蚕桑基地县。本届政府1992年完成6000亩栽桑任务,并把这一目标写进县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目标任务指标考核。今年县上已筹资金28万元(县财政8万元、县多经办3万元、县丝厂5万元、蚕农自筹10万元),抓好10乡20个村,栽桑2000亩。千阳县从去年开始,年嫁接良桑150万株,栽桑1000亩。1992年桑园面积达到5000亩,建成基地县。1992年贴息贷款15万元,栽桑1000亩,养蚕905张,产茧2万公斤,产值27万元。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重视,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就能够搞好蚕桑业。

(二)抓好基地建设,形成规模效益。蚕桑生产面对千家万户,既要注意发挥一家一户的生产积极性,又要形成适度规模,提高蚕桑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一要建立基地乡、基地村,培养专业户。列入省上基地的千阳、宝鸡县要集中抓好水沟、柿沟、寇家河、文家坡、沙家坳、六川河、新街、县功、双白杨、上王等10个基地乡,每乡发展1000亩桑园,每个户栽桑2-3亩。非基地县也要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基地。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技术力量,扶持蚕桑生产。二要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水平。现有桑园要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产叶量和产茧量。对新建桑园,要科学栽植,以小块成片骨干桑园为主,充分利用浅山丘陵、荒山荒坡,使桑树进沟、上坡、房前、屋后、庭院、渠道、地埂。三要采取低干密植与高干种植间作套种相结合,科学植桑养蚕,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落实扶贫优惠政策,调动生产积极性。为了发展蚕桑生产,省政府已经制定了几项优惠政策,我们除落实好这些措施外,还要抓好几点:一是落实蚕桑生产责任制。私人承包集体桑园不能少于5年,鼓励蚕农加强桑园基本建设,克服短期行为,增加投入,提高效益。二是年栽成一亩桑园(600-1000株)由外贸部门给予适当补助,市多办和开发办要拿出一定资金扶持蚕桑生产。三是蚕茧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鲜茧收购价随之上浮,茧价下跌,实行现行价。四是茧、丝绸统归外贸部门经营管理,任何部门不得插手。蚕茧收购可由外贸部门委托有关部门收购,统一缴宝鸡县丝绸厂,以便减少环节,让利于民。在蚕茧收购中,要真正按质论价,不得压级压价,挫伤生产积极性。

(四)各方密切配合,做好产供销服务。蚕桑生产涉及部门多,搞好生产、供应、收购等方面的全程服务至关重要。农业部门要搞好生产,全面落实栽桑养蚕任务,做好植桑养蚕、防病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办好科技示范点,进行科技承包,提高蚕茧生产水平。外贸部门要做好蚕茧、丝绸统管工作,正确贯彻收购政策和奖励政策,配合农业部门发展生产。宝鸡县丝绸厂要把扶持蚕桑生产当做丝厂“第一车间”来抓,每年要从上缴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扶持基地建设和蚕桑生产经费,以茧扶桑,以工扶桑,以贸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