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沃野拾穗
11146500000028

第28章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近年来,岐山县以撤县建市为目标,按照重点建设“一线两片”

哑铃型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分步实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增长极”。

做法

一、立足县情,合理规划岐山县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较早的地区。史载,周族人“渡漆水,逾梁山,至于岐下,营筑城郭、居室”,开始了城市建设,曾以“京当”为主体的周都是中国最早的都城。但几千年来,岐山的城镇建设在历史的辉煌后落伍了,岐山城镇化建设真正起步在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县政府从岐山区位优势出发,把岐山的城市发展定位在加快撤县设市,建立宝鸡次经济中心的目标上。为此,我们在抓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中,一是坚持超前性,高定位,保证规划10年不显旧,20年不落后。二是坚持科学性。按照中心镇—一刊于《陕西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般集镇-中心村—一般村4个层次,合理布局,形成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局面。三是坚持综合性。在规划中,对工业、农业、商贸、文化教育、居住、娱乐以及水、电、路、气、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注重强化镇区功能,避免先建后拆。我们以撤县建市为目标,提出了以凤鸣镇和蔡家坡镇、五丈原镇为龙头,辐射带动其他小城镇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编制了《岐、蔡、五“三点一线”工贸走廊建设规划》,把3个经济发达区域通过岐、蔡、五公路串接起来,集中发展工业、商贸和服务业,确定了未来岐山市“一线两片”的哑铃型城市格局。

二、广开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资金问题是城镇建设的关键。为了广泛吸收各方资金参与城镇建设,我们积极深化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探索拓宽融资渠道的方法和途径。

(一)政策集资金。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文件规定,开征邮电附加费和土地有偿出让金,并实行市政设施有偿使用制度,征收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和道路压占费,并全部用于城镇建设。“九五”期间,县乡两级政府投入城镇建设的资金合计达到1.3亿元。

(二)产权换资金。近两年来,为了解决县城北环路西段拓宽硬化的资金问题,县上根据县城建局原址地理位置优越、设施较好的实际,出售了县城建局原址,将出售资金用于城市建设,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又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市场引资金。把一些城镇建设市场让出来,让域外投资者开发建设。如在城镇区迎街面的开发中,实行以土地换资金的办法,开发经营者拥有20-30年不等的设施使用权,时限到期后产权归国家或集体。用这种办法,解决了相当一些老城改造和迎街面等地段的开发。为了加快我县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步伐,我们把县域内天然气市场开发让给四川一家公司,由四川公司出资4150万元,筹建了岐山县巨能天然气公司。盈利部分由我县与该公司按照7:3的比例分成。20年后,公司的全部资产归我方所有,保证了天然气利用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放开公共产品市场。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原理,把公共产品的一部分,交由非公有制经济来经营。全县对凤鸣镇、蔡家坡镇的公交车实行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来经营,改变了市区没有公交车的历史。在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中,把电视传输网这个公共产品的政府投入变为市场投入。由四川一个研究所投资1900多万元建立传输网,经营若干年后交给地方政府。

(五)存量换增量。建设用地的获得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对于新开道路等公共设施,动员所在村组先无偿提供土地,待道路两侧开发建设时,随两侧土地开发付给土地征用费,从而解决了新开道路占用大量土地所带来的土地征用费的筹措问题。在北环路和周原广场建设中,有关村组自动无偿提供土地,仅征地费一项就节省资金近1000万元。

(六)社会援助。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的方针,在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建设公益事业的同时,对公厕、垃圾台等公用设施,动员进入县城的施工队义务承建,先后建成公厕4座,垃圾台6座,使公用卫生设施逐步完善起来。

三、加快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载体功能小城镇的面貌,是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显示,也是一个时期文化的象征,必须以历史的眼光和着眼未来的胆略,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地抓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城镇住房建设。几年来,我县累计投资2.3亿元,拆除房屋6.2万平方米,集资合作建房51万平方米,开发商品楼4.4万平方米,建设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3万平方米,建成住宅小区3个,使居民人均占有住房面积增加到13.6平方米,比1994年净增4.2平方米。

(二)狠抓道路建设。几年来,全县城镇新修砼道路8.26公里、18.78万平方米,新修改造沥清道路25.3公里、38万平方米,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连接全县南北的交通干线岐、蔡、五二级公路,将横贯东西的陇海铁路,西宝南、中、北线和西宝一级高速公路联通,形成五纵四横、合理高效的交通网络。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28公里,按期达到了县乡道路油路化标准。今年我县立足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建设以岐、蔡、五二级公路为主线,周公庙至周公庙北坡、蔡家坡北坡、五丈原坡面“一线三坡”长达30公里的绿色通道。

(三)搞好水、气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近年来,在县城和各建制镇,累计铺设给水管道22.5公里,使城镇日供水能力由13000立方米增加到24080立方米,同时砌筑埋设排水渠道19公里,涵洞109米,建成了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城区道路照明率达到了70%;改善水冲式公厕13座,封闭式垃圾台9个,绿化城镇道路8万平方米,绿化周原广场46.6万平方米,进一步净化、美化了城镇环境。

(四)强化电讯电力建设。全县建成了21处程控电话交换点,并全部并入了西兰乌光缆通讯网,目前,全县电话拥有量突破4万门,城镇地区电话入户率达到30%;全县建成各类变电站8座,额定容量达到15.5万千伏安,是宝鸡市用电量最大的县区,排列全省第二。

(五)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我县投资680万元,建成了县医院、县中医院1号、2号住院楼。投资3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益店、蔡家坡、五丈原、枣林、祝家庄、蒲村等10个镇的乡镇中心卫生院门诊大楼,城镇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四、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构筑城镇经济振兴的脊梁城镇的发展为企业进镇创造了良好的载体。县上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和引导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全县乡镇企业的90%左右、非公有制企业的70%以上都建在城镇。

全县在小城镇建成乡镇企业小区和非公有制经济园区6个,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1个,国家乡镇企业示范区1个,建设各类专业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零售市场22个。全县税收总额的3/4由这些地区创造,小城镇企业群体的形成,构筑了振兴小城镇经济大厦的脊梁。

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城市重在建设,贵在管理。我们在管理工作中,一是坚持依法管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本县的城镇总体规划,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杜绝执法犯法和盲目执法现象发生。二是坚持规范管理。每个建设工程,从办理手续到放线开工,均实行“一书两证”三级严格把关制度。三是严管重罚,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各城镇城建办和县城建站的管理职能,督促其尽职尽责,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县上每年均要对《城市规范法》和本县城镇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改正。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我县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决定》,明确划分了各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并成立了“岐山县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岐山县城建监察大队”和“岐山县环境卫生管理站”,理顺了城镇建设管理体制。

存在问题

城镇建设涉及面比较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工程。我县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乡镇对小城镇建设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发展小城镇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认为小城镇建设投资大、效益低、见效慢,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工作力度较弱。

(二)集镇规划急需重新修订。1997年撤乡建镇之后,建制镇数量迅速增加,但规划工作由于资金、技术力量限制,进展缓慢;

个别新设镇,只是将原来的乡政府换上镇政府的牌子,规划起点低,档次不高;还有一些原来做过规划的城镇,由于时间已过去多年,随着发展,急需修编或重新编制。

(三)政策配套不够。省委、省政府[1996]5号文件关于多方筹集资金、多渠道增加小城镇建设投入给了许多政策,由于一直没有配套的具体实施措施,无法运作。镇一级政府缺乏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的能力,由于有关政策落不实,导致镇政府职能弱化,筹集资金困难很多,投资匮乏。

(四)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落后。从总体上看,由于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大部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我县现有的建制镇中,特别是部分1997年撤乡建镇新增加的建制镇基础设施情况比较差,严重影响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五)城镇的管理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城镇的物业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脏、乱、差现象在城镇还普遍存在,影响城镇整体水平的提高。

今后构想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城市和城镇发展是各种资源配置调整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财富创造积累、聚积的过程。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吸纳农村社会劳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是加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长点,是城乡联动、以城带乡,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城市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有关城镇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撤县设市对全体公民的新要求,增强全县人民的城市意识,营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围。

(二)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具有功能城市化的特征。按照小城镇发展的客观要求,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确定好小城镇发展的基准。我县12个建制镇各自的地理位置、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情况有所不同,要从这一实际出发,研究各镇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特别是要把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以小城镇为依托的经济增长极和产业带,推进全县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筹措建设资金。建设资金不足是城镇发展的瓶颈,在争取资金上,要有新思路、新办法,必须坚持体制和制度创新。

(1)以地方财政投入为引导,基础建设有偿使用,公用事业收取费用等,吸收社会资金,走资金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投资机制的路子。(2)按照“共同享用、共同负担”的原则,筹措基础建设资金,可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如可以对市政工程、街道冠名权拍卖,千方百计盘活基础建设存量。

(3)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县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

(4)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

(5)把城市“公共产品”的大部分交由社会来办,特别要让非公有制经济来办。在更大范围上配置资源,筹措资金。

(四)认真落实法规和政策。

(1)运用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规定范围内可以延伸到建制镇一级的收费项目,收取的各种费用集中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2)依法管理。在认真贯彻实施《城市规划法》的同时,努力抓好城镇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对城镇的领导干部和专业管理人员,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建管队伍。

(3)加大城镇户籍管理改革力度,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合理流动。打破“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藩篱,引导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在小城镇兴办产业,提高城镇产业聚集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积极探索城镇房屋产权产籍的管理办法,研究产权交易的办法和途径。

(4)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住房、医疗、劳动就业、养老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促进城镇朝着健康、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