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坏习惯 坏成绩
11141300000046

第46章 孩子上课不爱回答问题的坏习惯

我国传统的提问法在几千年的教学发展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辉,但由于受儒家人本思想的影响,它的运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领悟已有的知识,而不鼓励他们到未知的领域中去创新。

学习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只隔数重山,即刻就要到家了,为什么还用‘何时’呢?”经教师这么一点,我们就会根据时代背景悟出作者的用意:即表面上写回家的急切心情,但实质上是看到“变法”后“又绿江南岸”的蓬勃景象,想到“何时”再回京任相,继续把“变法”进行到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我们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锻炼。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将停止。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进行的。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课堂提问。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并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同时引发其进一步探索的动机,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良好的教学提问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提问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提出问题方法的过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解答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对问题的评析又是思维方法的传授。一些发散性问题、求异性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积极地回答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在答问过程中,既展示并阐述了观点,又锻炼了说话能力和表达能力。

有的学生作文写得不错,但口头表达能力却相当欠缺,对老师的问题明明会答,却因为临时组织语言能力差而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越是这样,就越怕出丑,怕老师责备而不愿意开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积极参与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各种疑问。

回答问题还可以锻炼胆量。由于心理素质、性格、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怯场心理,不论是自愿举手或是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往往感到局促不安,头脑空白,言不达意。

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寻求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然后,再根据通过提问而得到的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整后续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态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使自己后续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使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轻松、自在的感觉,从而能够勇敢地在大家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不再因为紧张而无话可说。

2.在课前让孩子把知识预习好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知识预习准备好,在心理上没有底气,生怕自己会犯错误,被老师和同学笑话。如果准备充分了,所学知识了然于胸,自然就大胆一些了。

3.教给孩子一些回答问题的方法

其实,回答问题也是有方法的。比如说,某种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一般说来,比喻有使文字生动、逼真、形象的作用,拟人有喜爱、珍惜的感情色彩,排比有增强气势、加大说服力的作用。虽说我们不能把它当公式来套,但是这却是一个很有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