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55

第55章 八 拒窥神器,不存非分之想

曾国藩认为,大凡人在初创崛起时,不可无勇,不可求平、求隐,而在成功得势的时候必得求淡、求平、求退。尤其是后者,更值得人去重视。

曾国藩兄弟在攻克金陵以后,曾氏兄弟满门封侯。大功告成之日,本该是静思谦退,保泰持盈的时候,而这时,偏偏有些人在势盛之时,头脑发热,让欲望的火焰障住了双眼,总想再越雷池一步。当时风行一时的"劝进"浪潮,着实给曾国藩出了一道难题。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原来,咸丰皇帝临死遗言,"克复金陵者王"。可是,曾国藩攻克金陵,平定太平军以后,仅仅给了个一等侯。

曾国藩女儿曾纪芬曾言,家乡一闻此讯,多说侯爵"太细"。"太细"即太小之意。

不满之辞,已露言表。此时,清廷也下诏令,要曾国藩和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打了十多年烂仗,花了许多老百姓的钱,却要办理军费报销,这不是十二道金牌是什么?

曾国藩的一位幕府记录了一则南京城攻破后的湘军秘闻:当曾国藩在南京破城,太平天国覆亡,进入残破不堪的石头城后,全城余烬未息,颓垣败瓦,满目荒凉,惨不忍睹。有一天晚上,大约十一点钟,曾国藩亲审李秀成后,进入卧室小休,湘军的高级将领约有三十余人忽然集至大厅,请见大帅,中军向曾国藩报告,曾国藩即问:"九帅(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有没有来?"中军复以未见九帅,曾国藩即传令召曾国荃。曾国荃是攻破南京的主将,这天刚好生病,可是主帅召唤,也只好抱病来见。曾国藩听见曾国荃已到,才整装步入大厅,众将肃立,曾国藩态度很严肃,令大家就座,也不问众将来意。

众将见主帅表情如此,也不敢出声。如此相对片刻,曾国藩乃命巡弁取纸笔,巡弁进以簿书纸,曾国藩命换大红硾笺,就案挥笔,写了一副对联,掷笔起,一语不发,从容退入后室。众将莫之所措,屏息良久,曾国荃乃趋至书案前,见曾国藩写了十四个大宇,分为两行上下联,联说:"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荃读联语时,起初好像很激动,接着有点凛然,最后则是惶然。众将围在曾国荃之后,观读联语,有点头的、有摇头的、有叹气的、有热泪盈眶的,各式各样表情不一。曾国荃于是用黯然的声调对大家宣布说:"大家不要再讲什么了,这件事今后千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九一人担当好了。"这一段笔记显示南京城破后的湘军确有过拥立曾国藩做皇帝的一幕,可是在专制王朝,这种非常之举是成则为王,败则诛九族的,所以在笔记上看不见"拥立"字样,而将领们也不敢说出口。曾国藩明知众将的来意,也不说破,只用十四字联语作答,相互之间,都不点破。

曾国荃和湘军攻灭太平天国,再造清朝,立下了盖世大功,以当时湘军士气之盛,战功之伟,如果拥立曾国藩,是用不着费气力的;而曾国藩以十四宇联语,便把他们的打算消弭于无形。

其实,早在安庆战役后,曾国藩部将即有劝进之说,而胡林翼、左宗棠都属于劝进派。劝进最力的如王闿运、郭嵩焘、李次清等。在这方面,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传说。

当安庆攻克后,湘军将领欲以盛筵相贺,曾国藩不许,只准各贺一联,李次清第一个撰成,有"王侯无种,帝王有真"句,曾国藩见到立即撕毁,并斥责了李次清。曾国藩死后,李曾哭以诗有"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句。

李联被斥,其他将领所拟也没有一联符曾意,其后张裕钊来安庆,以一联呈曾,联说:"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曾国藩一见此联,击节赞赏,即命传示诸将佐。有人认为"麟"字对"蔡"字为不工整,曾国藩勃然日:"你们只知拉我上草窠树,(是句湖南土话,湘人俗称荆棘为草案树)

以取功名,图富贵,而不读书求实干。以麟对蔡,以灵对灵,还要如何工整?"盖蔡者为大龟,与麟同属四灵,对仗当然工整。

至于王闺运的劝进更是大家所熟知的,其事也载于《投笔漫谈》。据说王谒曾,说个不停,其意也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意思;曾国藩正襟危坐,以食指蘸杯中茶汁,在几上有所点画,不多时,曾起立更衣,王闿运站起来窃视几上曾写的什么,只见依稀是一个"妄"宇。

后来王不得意于曾幕,有"我惭携短剑,只为看山来"句。王在衡阳及成都讲学时,则对学生大骂:"曾大(指曾国藩)不受抬举。"王晚年撰写挽联有:

"纵横计不受,空留高咏满江山"句,不无耿耿。

还有传说,曾国藩寿诞,胡林翼曾送曾国藩一联,联说:"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胡亲送此联给曾,曾对胡联大为赞赏,有"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字样。

悄悄将其撕成粉碎。

左宗棠也曾有一用鹤顶格题神鼎山联之轻重,似可问焉!"胡告别后遗一小条在几上,赫然曾国藩见到这一字条,惶恐无言,说:"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左宗棠写好这一联稿专差送给胡林翼,请转曾国藩,胡林翼读到"似可问焉"四个字,心中明白,乃一宇不易,加封转曾。曾阅后乃将下联的"似"字改为"未"宇,原封送还胡。胡见到曾的修改,乃在笺末大批八个字日:"一似一未,我何词费!"曾国藩改了左宗棠的下联一个字,其含意就完全变了,因为"鼎之轻重,未可问焉"宜胡林翼"我何词费"的叹气。一问一答,一取一拒。

曾国藩门生彭玉麟,在他署理安徽巡抚的时候力克安庆,遣人往迎曾国藩东下。曾国藩所乘的坐船犹未登岸,船上众人眼见彭玉麟的一名心腹差牟,送一封封口严密的信上船来,曾国藩把信拿到后舱去看。但见信上并无上下称谓,只有彭玉麟亲笔所写的十二个字,文说:"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这时候后舱里只有曾国藩的亲信内巡抚官倪人垲,他也看到了这"大逆不道"的十二个字,又亲眼目睹曾国藩面色立变,急得慌不择言地说:"不成话,不成话!学琴(彭玉麟的字)他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接着,便将信纸揉成一团,咽到肚里。

从以上的各个故事和"传说"中,我们知道,在曾国藩的心目之中,决无"华夏之防"的种族观念,他所有的只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的"君,天地"的国家思想,他一味"效劳朝廷,忠君报清",不过是为了争取皇帝赐给他高官厚爵、地位和利益而已。曾国藩认为,作为臣子,应该超然物外,拒窥神器,不应该存非分之想,这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当然,我们也并不能简单地把他的这种想法评价为正确的或是错误的。

第八章适时退让,留得英名有时候,获得成功并不是一件难事,能够及时从成功的光环中退出来,保全自己才是一件难事。古往今采,"走狗烹"的例子不计其数,曾国藩却是一个例外。曾国藩能够看淡功名、知足常乐,能够及时地从危险中抽身而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慧。他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保持足够的冷静,不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能够做到在各个方面都戒傲自律,明哲保身,这大概就是他为官绝学中的最高秘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