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54

第54章 七 自剪羽翼可消除危险

曾国藩认为,宦途险恶,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风波之中,能够真正全身而退,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像他这样立下汗马功劳,且属下占据官场许多职位的,就更不能让朝廷放心了。因此,他主张要主动地自剪羽翼,以消除风险。

一八六四年,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走向覆亡之路,曾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终于可以暂时稳住脚跟。长达十二年的苦战终于结束了,曾国藩受任于危难之中,力挽狂澜,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十二年中,凡有战果,一般来说都会受赏。曾国藩培植起来的各湘军集团头目纷纷被授予官职,巡抚居多。平息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曾国藩权势大增,不仅原有属下各有成就,他自己也受到众多赏赐,一八六一年被授职两江总督,执掌四省军权。一八六二年,曾国藩被加授"协办大学士"头衔,此时的他已经是大清建朝以来权势最高的外臣。消灭太平军后,曾国藩再次受封,加衔太子太保。

为保地方稳定,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被清政府分派各地,无形中替曾国藩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

清政府已感觉到曾国藩的潜在威胁,他们开始瓦解曾国藩的组织,削弱其势力。他们一方面提拔曾国藩属下的一些湘军将领,使他们的地位有所提高,摆脱客观上与曾国藩的从属关系,一方面刻意去压制那些不改气节的曾国藩死党。曾国藩面临着这样的境况,其心情可想而知。

曾国藩早就说过:"大位大杈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

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他将一切看在眼里,知道目前形势对己不利,于是采用了保身之法,即自剪羽翼。

太平军叛乱平息不久,曾国藩向上奏请停解了广东厘金。广东乃富庶之地,税务繁多,有地丁、漕粮、海关、盐场、劝捐和厘金等。一八六二年,曾国藩上奏,由于缺乏军饷,要求朝廷派出官员奔赴广州办理抽调厘金等事务,后一直延续下去。曾国藩突然提出停解厘金,清政府自然是喜不自禁,立刻批复。他们令广东巡抚将厘金的七成征入本省,另外的三成仍解给驻扎在皖的湘军大营。曾国藩毅然拒绝,坚持不再从广东抽半点厘金。

事过不久,曾国藩再次奏请,要求停解江西半厘。江西半厘得之不易,为此,曾国藩曾与当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争得面红耳赤。如今,却将此厘金拱手相让,从此不再解给湘军大营,统由沈葆桢征收。不仅如此,曾国藩还要求将鲍超、周宽世二人率领的两路湘军归其旗下,军饷由沈本人发放。

一八六五年,曾国藩又一次奏请,停解用于编扩湘军而专设的湖南东征局厘金。一八六。年,为扩大湘军规模,曾国藩在湖南特设东征局,在湖南省厘金的基础上再加抽半厘,解送至曾国藩的湘军大营。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锐裁湘军。湘军的建立是为抵抗太平军的,它与清政府的绿营军是有本质区别的。既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被平息,理当解散。

曾国藩所率湘军达十二万,实际上除去左宗棠属下的四万人和沈葆桢属下的三万余人,只有其弟曾国荃属下的五万人归其所有。这五万湘军正是清政府的疑惧所在,此军队一日不散,清政府就总会感到坐立不安。

一八六四年,曾国藩奏请将直属湘军裁去一半,仅留二万五千人,分守江宁、皖南、皖北。清政府接到奏折后,喜忧参半。喜的是曾国藩主动裁员,忧的是曾国藩裁兵过多,那些被裁的散兵游勇会破坏社会治安。为达两全其美,清政府向曾国藩提出,将所裁兵士中的精壮者编入绿营军。曾国藩不予理睬,坚持原有的裁军主张,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裁员。

一八六五年,曾国藩又宣布将张诗日和彭毓播手下镇守江宁的一万湘军裁去八营。由于当时这些守军正在清理秦淮河内的淤泥,未能执行。不久,御史朱镇告发湘军在江南一带骚扰乡民,不待曾国藩执行,清政府又下令裁军。曾国藩加大力度,将裁军数量由八营增至十二营,江宁仅剩下二千余人守城。曾国藩裁军前后,刘连捷、朱洪章和朱南桂的一万五千驻皖军队也进行了大量的裁员。几次大裁员后,曾国藩的部队人数骤减,不足以对清廷构成威胁。

其实,曾国藩裁减湘军还有其他原因。自从安庆之战结束后,湘军的数量虽然大增,但是因为多方面原因,湘军的素质与以往相比,大为逊色,战斗力远远不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攻克天京后,曾国荃部下的湘军在城内大肆抢掠财务,很多军士都弄到了不少钱财,无心恋战,并且在城内欺辱妇女,可谓无恶不作,腐败至极。如果不将这样的部队遣散,则无法使社会安定。不仅如此,湘军内部还出现了一些会党,哥老会在当时的军队中甚为活跃,经常聚众扰乱军纪、引发冲突等等。对于这样的湘军,曾国藩再也无法管理,裁减湘军成为必然。

为了使清政府能够对自己放心,曾国藩做得很彻底,除了停解厘金和裁减部队外,曾国藩还用了其他方式保全自己。

早在一八六二年湘军攻打雨花台时,曾国藩就感到自己位高权重,怕平定太平军后不能保身,打算辞去两江总督和钦差大臣之职。因其弟曾国荃竭力反对,曾国藩才没有如此行事。但为了向清廷表示自己无心贪念权位,曾国藩还是决定上奏,免去其中一职。

曾国荃与兄曾国藩不同,他没有曾国藩那样低调。天京是曾国荃属下的湘军攻陷的,破城后,湘军首领马上放宽军纪,湘军欣喜若狂,在城内肆意劫掠,将整个天京城洗劫一空。可是,城内太平军并未被完全剿灭。他们乘湘军军纪涣散,到处劫掠之际突围而出,突围人数竞达千余人。残兵败将却能够突围冲出,说明还有重要的统帅没有被湘军俘获或杀死。

尽管有人逃脱,捷报还是得上传。为推卸并未彻底消灭太平军的责任,曾国荃与幕僚商议,在起草奏折时加了一段话,大意是说金陵城太大,搜捕太平军散部难以彻底,他曾在扫城时回过雨花台大营,困在城中的败寇,可能有逃走的,他定会率大军出城沿路追杀。

清政府收到奏章后,严厉呵斥曾国荃,指责他贪图享乐,在未对天京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擅自回城外大营,导致太平军没有彻底消灭。曾国荃本想推卸责任,没想到弄巧成拙,惹得清廷震怒。

然而,早在左宗棠破杭州城时,就有过好几万太平军突围成功的前例,但左宗棠并未受到任何指责。可见,清政府是有意与曾国藩兄弟为难。

收复天京后,曾国荃没有吸取教训,并不收敛,他甚至散布说攻克天京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这难免招人不满。再加上他攻克天京后的恶行被舆论到处散播,直接影响到了曾国藩的名声。还有,当时曾国荃手握五万大军,清政府无法对其放心。于是,曾国藩以其弟曾国荃有病在身为由,奏请让其去浙江补缺,赴任浙江巡抚。清政府甚是高兴,爽快同意了曾国藩的奏请。

曾国藩的自剪羽翼取得了良好成效,他的做法无疑是明智之举,对于减小清廷对他的担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