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56

第56章 一 胸怀定然,顺其自然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有"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的抱负,但却不应该被功名利禄蒙蔽了眼睛,一心追求这些身外的东西,而应该怀有淡定之心,这样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无论得意与否,都能得到心灵上的宁静。

曾国藩一生政务、军务缠身,若说他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是不可能的。他在初次进京赶考时,就充满希望。他的好友刘蓉在评价当时的曾国藩时,用了"锐意功名,意气自豪"一语。曾国藩在考中进士时,名列三甲,按照惯例,三甲进士多不能入翰林,曾国藩既羞愧又失望,差一点就回家了。后来,由于几个好友的尽力规劝,年轻气盛的曾国藩才留下来,决定按时参加朝考。

有功名利禄之心,并为此锐意进取,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把功名利禄看得过重,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名逐利上,就走向了极端,走进了死胡同。人生丰富多彩,除了功名利禄,还有其他的东西可以去尝试,这才是享受人生乐趣的做法。

曾国藩涉身军务,战争的激烈、残酷,人事上的相互猜忌、争权夺利,时时刻刻让他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为此,曾国藩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描述自己身体状况的言语时常载于他的日记和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之中,而一旦谈及身体状况,就免不了涉及古人心胸开阔、恬然物外的自恰之趣,对此曾国藩充满了羡慕之情。一八七○年四月八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阅《范文正公文集》尺牍,《年谱》中'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如此断了,既心气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只如安乐人忽有忧事,便吃食不下,何况久病,更忧生死,更忧身后,乃在大怖中,饮食安可得下?

请宽心将息'云云,乃劝其中舍三哥之帖。余近日多忧多虑,正宣读此一段。"曾国藩认为,只有心胸宽广,把生死名利置于脑后,这样才会置心于物外,身心舒畅。但曾国藩自己也常常做不到这一点,经常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而茶饭不思,寝食不安。对此,曾国藩心欲改之而又无可奈何,在日记中可以看到曾国藩矛盾徘徊的复杂心态。如一八四二年十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就这样写道:"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谨记谨记。又每日游思,多半要人说好。为人好名,可耻!而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此名心之症结于隐微者深也。何日能拔此根株?"曾国藩以古人开阔胸怀、淡然物外的生活处世态度为榜样,来作为自己立足于官场的不传之秘,不仅用它来排解自己心中急于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思,还将其用于养生、长寿。他对李续宜说:"向每谓沉闷非养生所宜,乃以润帅之轩昂豁达,亦复不登中寿,则知命之修短,事之成败,名之显晦,皆有冥冥者主持。吾辈但求大德不甚逾闲,此外正当委心任运,淡泊相遇。阁下劝我宽怀,仆亦愿阁下旷然自适也。"曾国藩认为,郁郁不乐是养生的大敌,要想生活得轻松自如,就要想方设法去掉功名之心,没有了功名之心,政务、军务中的烦恼、不顺也就可以淡然处之。人生中难免会有诸多不如意之事,在追求功名利禄之路上,有成也有败,这些都与个人的运气有很大关系,不单纯是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

什么事都这么想,自然就心情舒畅了。曾国藩对李鸿裔说道:"凡病在根本者,贵于内外交养。养内之道,第一将此心放在太平地方,久久自有功效。"曾国藩深知自己身处军营,要时时谨慎小心:同时,为保持心情舒畅,还要有一颗平常之心,要懂得去寻乐、求乐。为此,曾国藩曾经作一对联以自励"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有一次,曾国藩读苏轼的诗,其中有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曾国藩看后沉思良久,又添上了两句自己的话:"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这四句话中,前面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要靠个人奋斗,后面则是功利上的东西。能够达到这四句话所说的境界,那么就可以算作心胸宽广、懂得乐生之人了。

曾国藩的名利之心比较重,尽管他自己也不愿意这样。一八四二年十二月九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对自己进行了批判:"见好物与人争,若争名争利,如此则为无所不至之小人矣,倘所谓喻利者乎?与人争名争利,则流于小人之列,这是正人君子所不齿的。"曾国藩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和不断的自我反省中度过了一生。一方面,功名利禄之心很强,这是他最初踏上仕途的原因和动力。到后来科举成名,志得意满,做出一番事业,垂范于乡党,名列忠臣,更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

及至后来身至军营,有了施展自己抱负的场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战争中取得卓著的功勋,这给曾国藩带来了很大荣誉。但另一方面,曾国藩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长时间的车马劳顿,军政要务时刻让他不得安宁,这更给他的身心带来了很大压力。为此曾国藩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缓解,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心胸是他一直不断追求的目标。但人的性格一旦生成,往往很难有所更易,何况曾国藩身居高位,政务、军务缠身,要说不计名利是不可能的。

他能够践行的就是不断提醒自己,以古人心胸开阔者为学习榜样,读他们的诗作文章,体会他们在其中表达出来的光明磊落之意。

除了学习这些古人胸怀,体会其胸襟之外,曾国藩还将这种淡定之怀写了出来。后人读他的诗文,其中自有一股雄浑之气,但细细品味,又有一种闲淡雅致。文如其人,文章的风格,也体现了曾国藩的办事风格。